媒体报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丰收季丨会种地的老邱


媒体聚焦

      金秋十月,河南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的2100亩地迎来沉甸甸的丰收。这位种地的老把式,在熟悉的地里看见熟悉的玉米,也看见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成为地里隐形的“肥料”。

邱守先展示自家丰收的玉米

      走在自家的地头,邱守先迫不及待地掰开将要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脸上满是欣喜:“多漂亮!籽粒饱满,‍‍粒粒分明!”在他身后,河南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这片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已笼罩上一层金黄色。

      邱守先今年种的玉米生长并不顺利,前期遇上干旱,浇了两三遍水,玉米才出齐‍‍。到七月中旬又遇上了强降雨,“雨量也大,‍‍这地里也是一片汪洋”。

      和许多“老把式”一样,下雨的日子,邱守先记得清清楚楚。56岁的他,被村里人叫作“会种地的老邱”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今年7月中旬,旱涝急转,长到喇叭口期的玉米差点儿全部“报销”。老邱说,过去吃饭要“看天”,今年雨天里,他也能挺直腰杆儿:“这场雨如果搁到以前,像我们这地块,‍‍颗粒不收。但我们商水高标准农田排水设施好,‍‍又加上下雨期间,各级政府组织机械进行了沟渠疏通,排水也特别畅通,‍‍两天田间的水都下去了。”

农技专家乔江方对邱守先地里的玉米进行测产

      在另一侧的玉米田块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乔江方正组织收获前的测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这是乔江方最常给种植户的提醒。经过初步的理论测产,乔江方估算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每亩‍‍850公斤左右,‍‍这个结果虽然不出老邱的预料,但他依然很高兴。

      今年起,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河南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集中打造1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老邱的1700亩玉米地也被纳入其中。玉米生长的百来天,农技专家们来得勤,老邱自己也舍得多下功夫。

      去年,爱尝鲜的老邱就开始采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肥料使用少了,亩产提高了。随着今年滴灌带大面积配套,成竹在胸的老邱同时也提高了玉米播种密度。“以前的玉米密度就是每亩4000至4500株之间,现在就在5000株左右,这1000株‍‍就能增加300斤。”老邱说。

邱守先的一块玉米地里种着多个新品种的玉米

      不同玉米品种的各种数据,老邱记在了心里,也写满了家里一摞一摞的笔记本。一年365天,他到地里得有400多次,即便田间没活,也得到田间地头看一看,“每个品种我都要记录,每天我都要‍‍过来观察,‍‍每星期记录一下这个品种除草剂的抗性、‍‍病虫害的抗性。要说累不累,也累,但是看见我的庄稼的长势,‍‍瞬间浑身都是劲!”

      凭着这股劲儿,老邱的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老邱在村里率先流转了300多亩地,今年,他流转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00亩,其中包括1700亩玉米、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亩大豆。老邱说,是科技和政策激活了农业,“现在做农业确实能赚到钱了。我以前做农业‍‍担惊受怕,怕淹、怕旱、怕病虫害。现在高标准农田建成,‍‍确实也会遇到天灾,但是有了‍‍现在这个环境,我们种地心里安稳了,有底气了。”

      黄昏,收割机仍一刻不停,晚霞洒向金色的田野,丰收的画卷向远处延伸。老邱还在回味着测产时技术人员的叮嘱,明年自己的水肥一体化操作还得改进。不过眼下,老邱来不及细想,秋收之后,又该秋种了,“从事农业只要我能干得动,我都要一直干,看看农业‍‍到底能发展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