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5:43:18 农业科技
原标题:“育种田里的追光者”:在古老基因中寻找中国种业的未来!专访河南省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李会勇及其“追光”团队
在黄淮海平原的晨曦里,在海南三亚的烈日下,总有一群身影穿梭在玉米试验田。他们弯腰授粉、俯身记录,追逐着让玉米更高产、更抗逆的“光”,他们追寻的光,不悬于九天,而藏于每一粒斑驳的古老种子之中;不耀于瞬间,而蕴在每一株迎着烈日的玉米叶脉之内。这束光,是生命延续的密码,是破解种源“卡脖子”困境的密钥,更是端牢“中国饭碗”、支撑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李会勇研究员,正是这群追光者的领路人。他与他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寂静的实验室与喧嚣的田野间,进行着一场关乎国家战略的“寻光”之旅。
“淘宝”与“放鱼”:为种业之池注入源头活水
作物种质资源,被称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生命火种”。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携带生命信息的遗传载体,是作物多样性的根本。李会勇对此有一个更诗意的解读:“玉米传入我国500多年,在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品种。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宝藏,我们的工作,就是‘淘宝’-寻找能满足玉米生产和育种需求的优异种质。
在他的“三鱼理论”里,这个比喻变得更加深刻。“做种质资源是往池塘里放鱼,做育种是在池塘里钓鱼,种子企业是去市场上卖鱼。现在的问题是,卖鱼的很多,钓鱼的也很多,但真正往池塘里放鱼的很少”,李会勇提出的“三鱼理论”,道破了种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
这种“理论”更尖锐地指出了中国种业的现状:国家种质库收藏着58万份种质资源,位居全球第二,但真正用于育种的骨干亲本却很少。这种“战略性丰富”与“实用性贫乏”的对比,正是“卡脖子”问题最深的症结。
于是,李会勇和团队成为了那些默默“放鱼”的人。2006年博士毕业起,李会勇便一直深耕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他深知,要打破这种困局,必须从源头发力,往“池塘”里投放更多“好鱼”。
2025年10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田间开放日”上,来自于“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CGEM)”的288份基础群体、导入群体和创新种质以及30个优良杂交组合集中亮相。
这些种质源于我国地方品种和外引种质对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改良,涵盖抗逆、抗病、耐密、高产等关键性状,如同为育种“池塘”注入了一批“新鱼苗”,为科企合作与商业化育种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以“三群论”攻坚,破解育种核心瓶颈
“育种就像在迷雾中寻宝,既要有发现宝藏的眼光,更要有挖掘宝藏的工具”。面对传统育种周期长、同质化严重、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弱等瓶颈,李会勇团队在群体改良基础上,创新构建“玉米育种群体循环改良技术体系”,创立综合群体、衍生群体和定向群体的“三群论”,结合单倍体和全基因组预测技术,实现了优异种质资源的快速精准创制,这项技术荣获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套体系的威力,在矮杆自交系AY65和B92的培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团队通过“三群循环”,将抗逆、耐密、高产等优良基因精准聚合,成功选育出这两个矮秆耐密、综合抗性突出的自交系。如今,以它们为亲本组配的多个玉米组合,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多个地区表现亮眼,成为应对复杂气候的“优等生”。
“未来的育种方向一定是矮杆耐密叠加转基因!”李会勇笃定地说,“这不是简单的密度之争,而是通过提升群体质量来实现产量的真正飞跃。”在他眼中,传统的育种是选拔“个体英雄”,而未来是打造“协同作战”的“精锐军团”。矮秆让作物站得更稳、更密,重塑田间的阳光与通风;转基因则如同为军团配备精准的“免疫系统”,从根源上抵御病虫侵害。二者的结合,是实现产量跨越的底层逻辑。
以“普查攻坚”筑基,守护中原种质宝藏
“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是活的‘基因银行’,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作为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负责人,李会勇联合河南省18地市农业相关部门利用3年时间,踏遍全省128个普查县、38个调查县,将7565份涵盖粮食、经济、果树、牧草等244种作物的种质资源,尽数收入新建的河南省农作物保护利用中心种质资源库。
这座投资7000多万元、库容量达50万份的“基因宝库”,2024年8月正式投用,2个长期库、4个中期库、5个短期库为种质资源搭建起“安全屋”。但入库之路充满艰辛,团队成员李晶晶回忆:“早期数据缺失严重,我们跟着基层农技人员走村入户,老百姓藏在炕头、地窖里的老种子,都是一点点问出来的”。为了找到一份珍稀地方品种,车曾陷进山沟水沟,在村民帮助下才脱险;还有些资源,队员们翻山越岭找到时,却发现因无人种植已濒临灭绝,只能紧急抢救收集 。“但当我们找到那些被认为已经消失的珍稀、濒危、特有资源时,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无法形容。”李晶晶感慨万千。
“这些资源不是没用,是未被挖掘的宝藏”。李会勇始终强调,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今天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品种,或许就是明天抗高温、抗干旱的关键“基因源”。如今,普查筛选出的“十大优异种质”已通过平台共享,那些曾藏于民间的老种子,正通过团队的改良创新,重新焕发生机,为玉米育种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逆境的“专科医生”:在高温与病害的战场上
育种田里的“光”,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追 。在七月流火的玉米地中,王利峰正进行着一年中最关键的授粉工作。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小心翼翼地为一个玉米雌穗套上纸袋,动作轻柔而精准。谈及这份工作的意义,他的话语朴实而深刻:“种质资源是育种的首要条件。每一个大品种的出现,背后都是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他一边记录着数据一边说,“面对当前多变的气候,各种逆境和病害对种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好手中的资源,筛选出具有强大抗性的材料。”
在李会勇的带领下,这支团队如同“候鸟”,夏天扎在河南的试验田,顶着40℃高温抢授粉;冬天奔赴海南南繁基地,在烈日下开展加代育种。他的团队,仿佛一个精准协作的“医疗兵团”,每位成员都是特定逆境领域的“专科医生”。
王宇飞是“抗病专家”,他的战场在茎腐病、南方锈病等病害鉴定圃,目标是“挖掘新的抗原,为河南省找出真正在市场上能应用的抗病品种”;杜溢墨则是从地方品种中挖掘优异基因,“要让老玉米种出‘新味道’,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李成与王景,则共同面对着“高温”这一看不见的敌人。李成从地方种质库中大海捞针,筛选耐高温种质;而王景则聚焦于更微观的“花粉耐高温”研究,因为开花期的高温会直接导致花粉失活,造成绝收;张龙致力于解析“高温与产量的协同效应”,从雄穗发育到籽粒建成,探寻高温胁迫下产量的损失机制;王瀑潼关心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籽粒脱水速率。他挖掘相关基因,只为选育出更适宜机械化收割的品种,让丰收的果实能颗粒归仓;杨继伟扎根田间利用单倍体技术去创制鉴定自交系;蔡齐宗潜心组配优质母本……他们的工作,完美诠释了种质资源研究从“保种”到“用种”的深刻转变。

结语:光,在此刻延续
“对农业多一份热爱和责任,对科学多一份创新和探索”。这是李会勇对新一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嘱托。从种质资源普查到创新利用,从技术体系构建到品种培育,李会勇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匠心守护种质,以创新追逐希望。他们种下的不仅是一株株玉米,更是中原粮仓的安全根基,是种业振兴的未来之光 。
这群中原大地的追光者,正将他们的青春、智慧与汗水,悉数浸润进脚下的沃土。他们让每一粒种子都向着阳光,奋力生长,最终,必将汇聚成一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望无际的茂密青纱帐。那光芒,不在远方,就在他们亲手抚过的穗尖上,静静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