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
品种评价鉴定(芝麻)研究室事迹介绍

2007年,在院、所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支持下,在全所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研究室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在政治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设,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一、加强制度建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精神文明成效显著

在制定2007年度工作计划之初,研究室全体同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研究室的工作日程。由研究室主任负责,其他成员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同事之间、科室之间,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活动中,研究室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研究室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十七大”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并将以人为本的核心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科研思路和措施,使研究室整体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参加院所组织的乒乓球比赛等各项集体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贫,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

二、爱岗敬业,各项业务工作成绩突出

研究室全体人员紧密围绕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以下进展。

(一)基础研究工作进展

1. 开展小麦转基因体系中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和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针对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出现的外源基因拷贝数和整合情况对基因表达强度的影响、转基因后代的遗传稳定性以及转基因效果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小麦转基因体系中的外源基因整合和遗传稳定性研究。完成了对19个小麦转CaMV35S - GUS 株系T2代的材料收集和保存。目前正在进行“小麦转基因阳性植株内GUS基因、抗潮霉素基因的拷贝数和整合情况分析”以及“小麦转基因体系中GUS基因拷贝数与mRNA特性分析”实验,以建立高效的小麦转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

2. 转基因小麦的淀粉合成抑制研究

分别对小麦转HMWG-antiagp, HMWG-antigbss, HMWG-antisbe株系进行阶段性研究,建立并完善小麦种子中淀粉特性检测方法,检测多个株系T2代及T3代种子的淀粉特性。目前已发现有几个株系在总淀粉含量或直链/支链方面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初步结果显示已获得转基因小麦新种质。

3. 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sbeIIa启动子功能分析

完成了对sbeIIa-GUS及六个sbeIIa缺失体小麦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和加代工作,并对T1代植株进行了PCR检测,部分植株完成取材和保存工作。目前,现正在开展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分析工作。

4. 芝麻核雄性不育和可育株小孢子发育差异表达及相关基因克隆研究

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在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构建及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观察方面,经过对2006年夏种植的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中幼蕾的压片对比观察,已获得在不同小孢子发育时期其相应的幼蕾、花药的形态大小,并已指导取样。(2)在可育株和不育株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花药cDNA合成及差异片段的获得、克隆方面,已形成一套适合于芝麻RNA的提取方案,经检验,采用此方案制备的RNA纯度及完整性符合 DDRT-PCRcDNA-AFLP等试验的要求,且制备的DNA亦符合其它各类PCRRAPDSSREST-SSRSRAPAFLP )的反应的要求;已用AAGCT11AAAGCT11CAAGCT11G三个锚定引物反转合成了cDNA第一链,并对其进行选择性DD-PCR扩增,扩增产物经6%(w/v)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后,已在凝胶上找到有差异的条带近40条;对重复性好的差异片段的测序分析及序列比对结果,找到了几个比较感兴趣的片段:①木葡聚糖内葡糖基转移酶(XET),②GRAS家族转录因子,③小热激蛋白因子;根据对差异片段的RT分析,通过RACE方法对三个差异片段的cDNA全长进行了克隆,经测序、BLAST比对及ORF finder分析,上述差异片段的cDNA全长500-750bp。目前,正在构建全长基因载体,为进一步的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5. 芝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研究

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现有人、财、物的实际情况,通过进一步讨论、修改,确定了芝麻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构建的详细实施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高效率开展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探讨芝麻子叶、下胚轴、真叶等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最佳条件;(2)探讨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对芝麻子叶、下胚轴、真叶等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影响,寻找最佳激素及其浓度配比组合;(3)探讨暗培养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影响,确定最佳暗培养时间。目前,初步形成以子叶为外植体的芝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体系。

(二)应用研究工作进展

1. 三个芝麻新品系(杂交组合)通过省级鉴定

郑杂芝3号、郑芝12号、郑黑芝1号于2007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1)郑杂芝3号:为我院培育的第三个芝麻杂交种,该品种在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424点次试验,平均亩产78.13kg,较对照豫芝4号增产17.7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均居第一位;粗脂肪含量56.04%,蛋白质含量20.77%,为油用型芝麻杂交种,且籽粒纯白,达到外贸出口优质标准;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抗倒伏性好。该品种属单杆型,农艺性状优,不裂蒴,生育期8790天,中早熟,适宜在河南及邻近省份种植。(2)郑芝12号:20012003年参加河南省芝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419点次试验,平均亩产70.78kg,较对照豫芝4号增产11.42%,达极显著水平;籽粒纯白,纹路较细,粗脂肪含量52.23%,蛋白质含量23.84%,属高蛋白品种。该品种属单杆型,农艺性状优,不裂蒴,生育期8890天,中早熟;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抗倒伏性好。(3)郑黑芝1号:20002002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317点次平均亩产57.84 kg,比对照中芝9号增产12.4%;籽粒颜色黑亮,单壳,不脱皮,粗脂肪含量51.65%,粗蛋白质含量22.36%。该品种属单秆型,植株高大,叶腋三花,蒴果四棱,成熟时不裂蒴。种皮黑色,不脱壳,附合外贸出口优质标准。千粒重高,生育期8591天,属中早熟品种,抗枯萎病和茎点枯病能力强,耐旱性好。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河南缺乏黑芝麻新品种的空白。

2. 苗头品系表现良好

本年度共有6个苗头品系参加国家及省级产量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其中,郑芝9730、郑芝2010参加国家江淮片区域试验;郑芝9736、郑芝9828参加国家华北片芝麻区域试验;郑芝04C85、郑芝9921分别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上述品系均表现良好,拟2008年度继续参加试验或申请省级鉴定。

(三).对外交流及合作研究情况

20077月份课题组邀请日本农产品加工专家池田昌博教授参观考察芝麻试验基地,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河南工业大学就转基因小麦的淀粉品质和加工品质分析进行了合作研究;与国家小麦工程中心进行合作,开展淀粉特性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四)科研项目申报及执行情况

1. 项目申报情况

2007年度申请并获得资助的项目有4项:(1)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芝麻不同生态区种植模式和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nyhyzx07-015)”,该项目以河南省农科院为首席专家单位,联合全国芝麻科研、生产、加工等其他七家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研究。(2)农业部“948”滚动项目“芝麻优异种质资源和加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2006-G22)”,该项目以河南省农科院为首席专家单位,联合全国其他六家芝麻生产、加工及示范推广单位,对引进及改良的芝麻生产加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3小麦淀粉合成分支酶基因的转录调控与小麦新种质创造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芝麻抗病耐渍优异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根据我国芝麻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我省芝麻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课题组拟采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加倍技术,创造抗病耐渍芝麻新种质,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耐渍芝麻新品种和杂交种;研究芝麻无公害生产技术及标准,将关键技术组装配套,建立芝麻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这对大幅度提高我省和我国芝麻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芝麻产业化,提高我国芝麻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上述4个项目年度总经费240万元。

2. 项目执行情况

1)农业部“948”引进项目“芝麻优异种质资源和加工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本年度从国外引进芝麻新种质10份,并对这些品系进行了综合性状鉴定;结合规范化栽培技术,将引进及改良芝麻品种(豫芝11号、郑芝98N09、郑杂芝H03),在我国芝麻主产区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建立重点示范区各2000余亩,示范推广22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此外,该项目5月份在青岛通过了由农业部组织的中期评估。

2)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抗病耐渍强优势芝麻杂交种选育及其产业化”, 2007116,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指标,经费使用合理,验收资料齐全,同意通过验收”

3)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优质专用型芝麻新品种选育及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20078 8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指标,经费使用合理,验收资料齐全,同意通过验收”。

(五)发表论文情况

2007年度研究室人员共发表13篇论文:

1. SRAPEST-SSR标记分析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20073310):1692-1702

2. 芝麻外植体子叶及下胚轴愈伤组织研究初报. 河南农业科学,20072

3. 中国优质芝麻产业化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通讯,20077

4. 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河南芝麻产业. 全国芝麻和特油作物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

5. 我国芝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全国芝麻和特油作物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

6.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全国芝麻和特油作物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

7. 芝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全国芝麻和特油作物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

8. 外源物质对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研究. 全国芝麻和特油作物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

9. 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植物生理学通讯,已接受

10. 影响小麦组织培养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23-26

11. Pbf启动子在小麦胚乳中的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已接受

12. 我国大豆栽培和野生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已接受

13. 大豆油分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大豆科学,已接受

(六) 新品种示范推广及种子基地建设工作

结合产量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本年度在我省芝麻主产区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进行芝麻新品系(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在上述地区建立了以豫芝11号、郑杂芝H03、郑芝97C01、郑芝98N09、郑芝12号、郑黑芝1号等为骨干的芝麻常规种和杂交种生产基地,种子基地建设规模1000亩左右,种子量3万公斤。根据我单位开发公司的需求,可以对上述芝麻种子进行收购销售。本年度的示范推广项目,重点推广了芝麻新品种郑芝98N09和豫芝11号,在我省主产区南阳、驻马店、漯河、周口以及安徽的临泉示范推广100万亩。郑芝98N09和豫芝11号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商品性好,适应范围广,在上述示范推广区表现良好,整体社会效益显著。

(七)荣誉称号及人才培养

课题组1人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院优秀党员称号。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课题组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1人,并已获得硕士学位。

(八)团队建设

目前,研究室全体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中级职称3人;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3人。全体成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科研作风严谨,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积极向上。全体成员正以饱满的激情,投身到不断推动我院农业科技事业大发展的伟大工程中。

三、从自身做起,美化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室全体人员,人人从自身做起,每天坚持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始终保持办公场所环境整洁优美,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作到了办公室窗明几净,用品摆放整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身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