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奖拟授奖项目

1

项目名称

优质高产广适谷子新品种豫谷20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闫宏山 刘海萍 李俊献 谢明杰 宋中强 王淑君 秦永兵 解慧芳 魏萌涵 邢璐 张扬 付楠 张艳红 房书斌 靳前龙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农作物育种学科领域

豫谷20(安09-8525)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冀谷19为母本,本院中间材料“豫谷9号×安2688为父本采用人工单花去雄有性杂交技术配制杂交组合,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绿叶熟为主要育种目标,利用动态育种技术对杂种后代进行异地加代交替系统选育,经四年五代连续定向选育而成,在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资助下完成。201312月通过全国谷子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是集合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易于机械化收获等诸多优良性状于一体的谷子新品种。2017年被评为安阳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十大成果。

一、优质:豫谷20小米鲜黄、一致,完整精米率高,蒸煮米粥时间短,耗能低,米饭粘香绵软,适口性好, 商品品质、食用品质兼优,2012年参加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优质食用粟鉴评,被评为“一级优质米”,已被各类小米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出各自的优质小米品牌。

二、高产:丰产性好,20122013年华北夏谷新品种区域试验豫谷20两年平均亩产量336.8公斤,较对照冀谷19亩增产29公斤,增产9.41%,居参试品种第1位。豫谷20对照品种冀谷19不仅早熟,杆低,在成穗率、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出米率、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方面也均优于对照冀谷19,按谷子理论产量公式计算:谷子亩产量=亩苗数×成穗率×穗粒重,豫谷20理论产量可达517.56公斤/亩,较冀谷19(理论产量419.81公斤/亩)亩增产97.75公斤增产潜力较大。

三、稳产:适应性广,20122013年华北夏谷新品种区域试验豫谷20(安09-8525)两年21 点次区域试验17点次增产,增产点率为80.95%,即适应度为80.95%,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312月经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两作制地区夏播及丘陵山地春播,同时可在辽宁中南部春播种植。

四、综合抗逆性强:经多年试验鉴定,豫谷20抗旱性1级,耐涝性、抗倒性均为2级,对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抗性均为3级,白发病、红叶病、线虫病发病率分别为1.92 %0.62 %1.04 %,蛀茎率0.80%

五、熟相好:豫谷20综合抗逆性强,后期不倒伏、不早衰,成熟时青枝绿叶,穗层整齐,易于机械化收获。根据豫谷20的特征特性研发和完善了“以机械施肥沟播代替传统开沟播种,以精量播种代替人工间苗,以机械化学除草代替人工除草,以机械收获代替人工收割脱粒” 为核心的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六、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豫谷20通过国家鉴定后,大力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高产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在有条件的地区着力推广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已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流,有效地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豫谷20迅速成为华北夏谷区主栽品种之一。20152017年三年在豫、冀、鲁推广种植210万亩,增加粮食4211万公斤,已获经济效益2.025亿元。

 

 

 

2

项目名称

优质耐裂球多抗大白菜新品种郑白65和郑白75的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刘卫红,路翠玲,卢建春,张 鹤,张 舜,黄 文,李红记,别志伟,龚凤萍,王华丽

 

项目简介

大白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是芸薹属植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重要叶菜类作物之一。大白菜不仅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和栽培,而且在日本、朝鲜、韩国及南亚国家也有着广泛的栽培。

大白菜结球性状直接关系到大白菜的产量和商品性,特别是早熟大白菜,一旦裂球,基本上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提高大白菜的耐裂球性是大白菜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有关大白菜裂球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极少。而在同属芸薹属的甘蓝作物上已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蓝裂球性的解剖学特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内源激素的含量与裂球性的关系以及栽培因子对裂球性的影响等方面。因此,开展耐热性强、早熟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耐裂球性好的包头类型早熟大白菜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满足了早秋大白菜生产和消费者的需要,促进大白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广泛引进、筛选国内外优良大白菜种质资源,开展耐热、早熟材料的筛选创新研究工作,通过采用分期分批播种、人工气候室加代,优良性状基因聚合和纯化创新育种材料,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等培育新品种,解决了早熟耐热白菜容易裂球的关键技术难题。根据立项目标开展大白菜新品种选育,育成的耐热、早熟育种材料06z153-6-2-3EP1-5-2-1高温结球性好、抗病性强、配合力好。育成的郑白65叶球矮桩叠抱,外叶绿色,微毛,叶面微皱,叶帮青白,球叶浅绿,头球形,抗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抗干烧心病,极耐裂球,采收期可从9月底延迟到11月初不裂球。育成的郑白75外叶绿色,心叶白,平头叠抱类型,叶球倒锥形,底座大,净菜率高,抗病性强,综合商品性状好,两个品种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交品种。郑白65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菜2015041),北京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的蔬菜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京审菜2015005),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号:CNA012727E)。2016520郑白65”被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号:9412016Y0907。郑白75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090240.7

郑白65和郑白75育成后即开始在郑州市郊区示范种植,因其早熟、抗病、耐裂球、耐贮性好、丰产稳产的特点,种植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同类品种,很快被农民所接受。2014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至今已在全省和湖南、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等地累计推广面积28万亩,新增产量11428.76万公斤,新增产值17640.34万元。新品种抗病、优质,减少了农药使用和增加了大白菜早秋淡季市场供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3

项目名称

高产优质广适玉米新品种新单38的选育及推广

 

 

完成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张学舜,卫晓轶,马俊峰,魏锋,洪德峰,马毅,沈玮囡,白东升,王清昌,高雪飞,王稼苜,郭全根,郭立新,崔黎艳,江伟

 

项目简介

新单38是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121100110300)成果。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2亿吨,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占全球总产量25%左右。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比2008年增加1000亿斤,玉米的增产任务为650亿斤,因此玉米在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发展我省玉米生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育成了优良玉米自交系新4白改和新6/敦系3,进而选育出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新单38,该品种于2013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300920163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110337.7。通过高产示范和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新单38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 新单38遗传基础丰富。新单38亲本新6/敦系3和新4白改的成功选育不仅丰富了玉米种质基础,同时也优化了黄淮海地区以Reid×唐四平头为主的杂种优势模式。

2. 新单38产量高、稳产性好。在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72.6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居第1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4.1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4%,居参试品种第2位。

3. 新单38品质优良。粗蛋白质10.02%,粗脂肪3.89%,粗淀粉74.26%,赖氨酸0.32%,容重727g/L。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等级国标,饲料用玉米1等级国标。

4. 新单38抗病性强。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玉米螟。

5. 新单38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新单38高产示范田和高产攻关方的成功创建,为该品种在河南省的快速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2015年至2017年新单38在河南省累计推广1018万亩,增产玉米4.18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6.68亿元。

新单38的成功选育及推广应用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我省玉米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对我省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项目名称

白灵菇工厂化高产高效袋栽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靳荣线 李峰 胡晓强 马玮超 赵建选 魏芳 尚德勇 任广乾 谭秀芳  蒋雯 郭翀 郭蕊 汤建明 贵祥卫 苗振礼

 

项目简介

白灵菇作为高档、珍稀、营养丰富的菇类,在生产中存在着种植品种生物学效率低、出菇整齐度不足80%、工厂化关键技术环节和相关参数缺失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项目技术研究,为我省白灵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一)主要技术内容

1.开展系统选育和多孢自交育种,选育出了种植生物学效率75%以上的优良品种1个;

2.进行出菇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和CO2浓度参数研究,获得了出菇整齐度98%以上的催蕾技术;

3.通过出菇室CO2浓度梯度试验,研究出了保证白灵菇每个菌袋现蕾12个的不疏蕾技术;

4.筛选出以玉米芯为主料、种植成本低、生物学效率77%左右的配套高产配方,较传统以棉籽壳为主料的配方原料成本降低20%

5.研究分析白灵菇菌袋不同后熟时间基料胞外酶活性,确定了菌袋最佳后熟时间是60天;

6.对每个生产环节技术系统研究,制定出了白灵菇工厂化袋栽技术集成。

(二)授权专利

为改善白灵菇工厂化生产菌袋常压灭菌成本高的问题,项目设计研究出一种节能高效常压灭菌炉,于20154月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名称是:一种食用菌菌袋节能常压灭菌炉,专利号为:ZL201520218765.2

(三)技术经济指标

选育出的优良品种种植生物学效率在75%以上;制定出的白灵菇工厂化高产高效袋栽技术集成,可保证菌袋出菇整齐度在98%以上,每个菌袋现蕾数量12个,利用玉米芯为主料的配方,种植生物学效率在75%以上,菇体硕大品质优良。

(四)应用推广及效益

该项目自2015年在豫北(新乡市、濮阳和安阳等)应用推广以来,共生产鲜菇约5216吨,创造经济收入9497.4万元,新增经济利润6219.4万元,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显示了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5

项目名称

国审超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新麦29

 

 

完成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付亮,胡卫国,黄金华,程玉民,蔡珊利,陈素芳,崔卫,张保民,屈涛,王江涛,史兆新,高雪飞,孙志军,赵作强,田俊峰

 

项目简介

新麦29是以偃展4110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3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11201612月通过国审,国审麦20170012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号:CNA014003E)。新麦29属多穗型中熟品种,突出优点是产量高,增产幅度大;根系活力强,水分利用效率高。主要特点如下:

1、丰产稳产性好

20102011年度参加河南省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66.0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极显著,增产点率100%,居第1位。20112012年度春水组区试续试,平均亩产504.5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9%,极显著,增产点率100%,居第2位。20122013年度河南省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3公斤,增产点率100%,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居第1位。

20132014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79.9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5%,极显著,居春水组弱春性品种第1位。2014201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38.1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1%,极显著,居第1位。20152016年度国家生产试验,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41.3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2%,极显著,居第1位。

2、品质达优质中筋

河南省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1/2012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819/803/升、蛋白质(干基)13.09/13.97%、湿面筋25.4/30.1%、沉降值43.5/54mL、吸水率59.8/61.8%、稳定时间1.6/2.1min、弱化度177/159F.U、籽粒硬度指数59/64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4/2015年品质检验结果为:容重802/819g/L、蛋白质(干基)13.88/13.29%、湿面筋28.2/26.6%、沉降值18.6 /20 mL、吸水量60.7/59.5 mL、稳定时间1.5/2.0 min、最大抗延阻力119/88 E.U.、拉伸面积23 /19 cm2、延伸性153/147 mm、籽粒硬度61/58

3、综合抗病性较好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病性鉴定:2011/2012年结果,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14/2015年结果:条锈病:免疫/高抗,纹枯病:中感/中抗,叶锈病:高感/高感,白粉病:高感/高感,赤霉病:高感/高感。

4、推广应用情况

新麦29已经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等地大面积种植,2015~2017年累计推广种植1000万亩,增产小麦5.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44亿元。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新麦29是一个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6

项目名称

高产优质广适国审水稻新品种新稻25选育及推广

 

 

完成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王书玉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张栩,郭奎英,范守学,谭秀芳,李萌,邵性宽,孙玉镯,李宏壮,

田芳慧

 

项目简介

新稻25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历经18年的科技攻关育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15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520165月取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品种权号:CNA20101111.8

采用不同生态区的优质种质资源,通过扩大双亲的遗传多样性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粳型水稻新品种新稻25,与同类其他品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点:

1、高产稳产  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7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0.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7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

2、米质优  2010年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统一送检,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测定,该品种主要米质指标为: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12%,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7.4%,胶稠度81mm,达国标优质2级。

3、综合抗性强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指定鉴定单位接种鉴定,综合抗性表现: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7%;中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

4、广适性好  新稻25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5、农艺性状优良 新稻25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前期长相青秀,茎秆粗壮,叶片直立,株高103厘米左右;穗粒结构协调,一般每亩1922万穗,穗长17厘米左右,每穗15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5左右;耐肥抗倒,后期熟色好。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12天。

新稻252015年审定后即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广大客户和农民的认可,推广应用效益显著。20152017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994.5万亩,增产优质稻谷约3.75亿千克,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3亿元。

 

 

 

7

项目名称

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溯源系统建设

 

 

完成单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赵丰华  吕立哲  蒋双丰 郑杰 党永超  蔡一鸣 吕未  乔利 金开美 吴淑平  詹国强  王杉  梁少茹 邵晨阳 冯雨

 

项目简介

该项目为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110037),已通过项目验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质量安全方面被人们赋予更高的要求。项目针对茶叶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以及茶叶市场上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信息不对等问题,制约了茶产业做大做强。项目运用农业生态学、土壤学、茶树生物学、制茶学理论,围绕“减肥减药增效”展开研究,从源头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同时,对茶叶产品进行溯源,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追溯与管理,提升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项目技术关键点和创新点:

1.“茶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构建。该系统平台采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将主要病虫害的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测报信息发布等功能集于一体,为病虫害防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的豫南茶区小绿叶蝉预测预报回归模型,F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将历史数据进行验证,拟合率为80%以上。

2.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了以物理诱控以及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病虫防控技术产品为主体,配以茶园田间管理措施、天敌保护技术和辅以科学用药相配套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茶区应用,从源头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3.豫南茶园土壤营养评价与养分优化技术。在对代表性茶园土壤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平衡施肥4313试验、控释肥等研究,提出精准施肥技术,到达减肥增效的目的。

 4.茶叶溯源系统的建立。系统参照HACCPISO建立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将茶叶生产过程细化到每个关键控制点,记录从茶叶的种植环节开始到包装环节关键控制点信息,并赋予每个产品包装一个二维码标签,二维码记载了这款茶叶产品的所有信息,实现茶叶产品从茶园栽培、茶叶加工和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溯源查询。

5.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和出版专著。标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规定了6种主要病虫害的测报方法和绿色防控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茶叶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规定了茶叶标准园建设的要求、栽培管理、鲜叶采摘、产品加工及销售要求、质量管理、其它要求等操作规范,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专著《茶树病虫害鉴别与绿色防控》采用简洁文字和配图形式,形象直观介绍了13种常见病害和 68种主要虫害。

集成的技术成果在茶区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茶园有益生物,恢复了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茶叶生产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通过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实现每亩茶园增收400元以上,项目区内累计推广应用 110.0 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4000.0多万元。溯源系统的建立,实现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督,促进茶叶市场健康发展

该项技术成果是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之一,其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可操作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8

项目名称

高产多抗节水节肥国审洛麦23、洛麦24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洛阳农林科学院,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高海涛,段国辉,张少澜,温红霞,田文仲,郭兰,王海洋,王育楠,牛建斌,张灿军,吕树作,吴晓军,张媛菲,李晓宇,彭绍峰

 

项目简介

针对黄淮麦区小麦生产和育种面临的品种需要进一步提高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等主要问题,洛阳农林科学院组织科技攻关,创建了小麦“高产节水多抗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高产多抗节水节肥国审洛麦23、洛麦24,并联合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和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等企业、单位开展示范与推广,在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过程中实现以下突破:

1、创建了一套小麦“高产节水多抗综合育种技术”体系

其主要技术要点为:(1)同步开展早代选择、混合播种与高代优异株行鉴定,F2-F3代改系谱法选择为单株选择、取穗混合播种和F4代进行单株选择、F5代进行株行鉴定;(2)早代早播增加抗寒性选择压力,F2-F4播期提早至920-25日左右;(3)中高世代增加密度、肥力水平进行高产抗倒鉴定,F2-F4代、F5代、产量试验逐渐提高肥力梯度及严控株高选择,进高产抗倒性选择;(4)开展条锈、叶锈、白粉病综合接种鉴定,并组建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棚开展大规模赤霉病接种鉴定;(5)稳定品系水、旱平行鉴定及多生态区适应性测试。采用该育种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育种效率。

2育成了高产多抗节水节肥国审小麦新品种洛麦23、洛麦24,实现了品种优良性状的集成创新。

1)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洛麦23高产创建实打验收,最高平均亩产754.8公斤,洛麦24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61.61公斤。两品种多年区域试验变异系数CV%值为7.8%-10.8%,适应度为82.4%-100%。(2)两个品种根系发达,矮秆抗倒,抗逆性强,同时节水节肥,资源高效。田文仲等2014-2015年根系试验研究结果,洛麦23、洛麦24总根长分别较平均值高4.90%7.70%,根表面积较均值高9.46%14.09%,根体积较均值高8.54%17.13%,平均直径较均值小6.83%3.11%,根干重较均值高6.26%13.26%;洛麦23、洛麦24区试平均株高分别为7673.9cm,高抗倒伏;2014-2015年洛阳农林科学院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洛麦23、洛麦24在浇一水情况下水分利用效率较参试品种均值分别高19.9%13.6%;洛麦23和洛麦24240kg纯氮/hm2氮使用水平下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且分别较均值高10.9% 14.4%;(3)洛麦23中抗-中感赤霉病,高抗干热风,洛麦24高抗穗发芽,两品种综合抗逆性强。洛麦23中抗-中感赤霉,慢叶锈,是一个难得的抗病品种和亲本;仪小梅在2011-2013年度研究结果表明,洛麦23灌浆期旗叶功能期为42.33天,旗叶功能期抗逆系数(ACFPF)95.49%、抗逆指数(AIFPF)105.73%,高抗干热风。赵虹在2011-2012年度对123个小麦新品种(系)进行抗穗发芽研究结果,123个品系中洛麦24穗发芽率为0,高抗穗发芽。

3、采用“以科研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模式进行品种示范推广

制定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创新采用了“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模式。建设洛麦23、洛麦24高产攻关田690亩,示范田80000多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336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6.7亿元。

 

 

 

9

项目名称

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2号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河南农业大学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郑天存 殷贵鸿 韩玉林  杨光宇 王令涛 黄峰  胡卫国 王丽娜 于海飞  唐建卫 于华强 吕永军 李顺成

 

项目简介

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影响。针对黄淮麦区品种抗病抗逆性弱、增产幅度小,生产上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常发,干热风、倒伏胁迫严重、倒春寒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及简化栽培要求,项目组在远缘杂交、阶梯聚合改良基础上,综合运用株型生理育种、抗病性及品质测定等选择技术,通过小麦育种技术体系集成创新,育成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周麦22,并发展成为我国重点推广品种。

1. 创新了小麦育种技术体系。(1)育种世代差异化选择与异地鉴定相结合,提高育成新品种的广适性。(2)采取复交聚合改良+高产性、抗病性、抗逆性等农艺性状表现型系谱法选育+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三结合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实现了育种水平、效率、精准度的提升。

2. 育成小麦新品种周麦22,实现优良性状的集成创新。(1)高产性创新:在3年国家区试、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第一位,较对照增产6.7%,增产极显著。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品种”。(2)多抗性聚合创新:周麦22聚合了3个抗条锈基因(YrZH22YrZH84Yr10),4个抗叶锈病基因(LrZH22Lr26Lr1Lr30),1个抗白粉病基因(PmHNK),2个矮秆基因(RhtB1aRhtD1b),2个大粒基因(TaGASR7-A1gTaGS5-1b)。(3)周麦22含有3个抗病新基因:从周麦22上定位出1个抗条锈病新基因YrZH221个抗白粉病新基因PmHNK1个抗叶锈病新基因LrZH22(4)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周麦22条锈病免疫,抗叶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和纹枯病,苗期长势壮,冬季耐寒性好,抗倒春寒;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冠层结构优良,光合效率高;后期叶功能期长,根系活力强,灌浆较快,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5)遗传配合力高:省内外利用其作优异亲本资源,新育成小麦新品种(系)93个,国、省已审定20个,正参加区试、生试73个。

3. 创建了周麦22标准化繁育推广应用模式:(1)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稳定检测周麦22号品种真实性的特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保证了周麦22号推广中的真实性。(2)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标准《周麦22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科企农联合体组织实施,实现了小麦生产标准化。(3)创建“六个统一”种子繁育推广示范体系,实现原原种繁育生产加工程序化。

周麦222009年起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重点推广品种和良种推广补贴品种,截至2017年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7837万亩,社会经济效益50.75亿元,20132015年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全国第二大小麦品种。项目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

 

 

 

10

项目名称

广适高产三节型花生新品种濮花28号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荆建国 李振华 李洁 聂红民 陈翠霞 曲奕威 姬社林 孙少华 高丽芳 马金娜 谷献锋 盛蒙蒙 张秀青 吴泽志 谢文韬

 

项目简介

该项目是通过花生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以优质、高产、广适为突破点,提升花生产业化水平,促进花生全程机械化发展而进行的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濮花28号系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育成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鉴定,2017年获国家品种权保护。

一 主要技术路线  明确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花生新品种选育目标,利用优×优亲本选配原则,突出亲本选配,加强后代选择;对其核心技术及综合配套技术进行组装集成与示范,形成一套熟化完整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实行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加速其推广应用。

二 关键技术指标

1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花生新品种濮花28  ⑴广泛适应性。濮花28号已通过全国及豫、晥、吉、辽、京、滇、黔、赣、苏等地审鉴定,不同区域、年份、逆境、播种方式、耕作制度下均获得稳定一致的优异表现。北至吉林、新疆,南至云、贵,横跨北方片、长江流域、南方片三个花生产区,是我国花生广适性育种重大突破。

高产稳产性突出2013-2014年参加河南省夏直播区试,2013亩产荚果350.06kg、籽仁256.82kg,比豫花9327CK)增产10.1%13.49%,居第2位、 第1位;2014亩产荚果365.96kg、籽仁270.3kg,比豫花9327(CK)增产8.84%12.8%,均居第1位;2015河南省夏直播生产试验,亩产荚果344.36kg、籽仁251.68kg,比豫花9327(CK)增产10.9%13.47%,均居第1位。

⑶三节型品种,即抗病抗旱耐瘠,节药节水节肥。濮花28号在各审鉴定区域均表现为抗病、抗旱特性。据山东农大抗旱性鉴定,濮花28号为强抗旱性。在2011-2012年“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品种筛选试验”中,所有参试点均较当地对照增产显著。濮花28号在广泛区域内表现出抗病抗旱耐瘠,节药节水节肥,符合减药、减肥、增产、增效的国家战略要求。

⑷适宜全程机械化。濮花28号主茎侧枝比例适当,株型紧凑,抗倒伏;结果集中,果柄韧性好,不易落果;荚果大小中等,均匀整齐一致,质地较硬,不易开口,种皮不易脱落,适宜机械化剥壳、包衣、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种植。

适播期长。北方吉、辽、新地膜覆盖或春播种植,黄淮海地区冀、豫、鲁、晥即可春播或麦套,也可夏直播;长江流域、南方片产区苏、鄂、赣、云、黔春播或春秋两季种植。

2亲本选配合理,后代选择方法科学

①以广泛亲本遗传差异为基础,重点考虑亲本的地理远缘和类型间差异,通过有性杂交,丰富后代变异类型,增加优异性状重组机率;②定向选择与南繁加代、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本地选择与多地选择相结合,进行异地鉴定扩大品种适应性,提高选择效率。

三 综合技术体系完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集成一套熟化完整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麦垄套种花生机械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研制配套机械3套,专利3项,推动麦套花生全程机械化发展。2015-2017年豫、鲁、冀、鄂、黔、苏、粤等累计推924.86万亩,增产花生25687.016万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29871.22万元。

其核心技术、总体技术水平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

 

 

 

11

项目名称

小麦-玉米周年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农机具研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洛阳农林科学院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邵运辉 岳俊芹 方保停 吕军杰   姚书俭 刘耀广   李俊红 张建立 贾廷伟 孔子明 周国勤 程红建 李国新

 

项目简介

资源节约、高产高效和节本简化是当今国际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节水高效种植模式是有效技术途径之一。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等项目的资助下,研发团队从2002年开始,针对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和灌溉区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以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高产高效协同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为手段,对小麦-玉米周年不同耕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集成了适合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和灌溉区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应用,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解析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环境与作物生理生态的响应机制,阐明了节水高效耕作模式水分高效、养分高效、生态环保、节本高效协同的技术机理。

本项目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夏免秋免、夏松秋免、垄作覆盖和传统耕作模式对土壤和作物生理生态等的影响,探明了不同模式对土壤水分、养分的调控效应,明确了节水模式的节水增效机理和作物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与传统模式相比,节水高效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在小麦季、玉米季和周年分别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24.7%15.9%15.8%,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小麦增产7.9% ~12.0%,玉米增产13.4% ~24.6%,周年增产12.3% ~16.9%

2、创新集成了雨养农业区小麦-玉米周年垄作覆盖和免耕覆盖为核心、灌溉区小麦-玉米周年一体化垄作种植为核心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

本项目创新集成适合雨养农业区的小麦-玉米周年垄作覆盖和免耕覆盖模式,以垄作、免耕覆盖和深松、翻耕2-3年一轮为核心技术,小麦-玉米周年自然降水贮蓄率提高24.5%,降水利用率提高16.2%,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9.2%,小麦增产5.5%,玉米增产12.2%;适合灌溉农业区的小麦-玉米周年一体化垄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以起垄方式减少了灌溉水用量、提高了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的同时,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30%~40%、肥料利用率提高10% ~15%。

3、研发了与技术配套的农机具,实现了农艺农机的有机融合和机械化轻简化高效作业的目标。

本项目研发的“2B-4型小麦玉米多功能起垄播种机集起土、成垄、施肥、播种一次完成,节本高效;“2B-5型宽幅宽带起垄播种机该机播种由一条线变成6~8cm宽的播种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和田间小气候,发挥单株生产潜力,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BF-12型背负式免耕宽幅施肥播种机实现了整地、施肥、播种、覆土、保墒、镇压一次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

4、创新集成的小麦-玉米周年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分别在河南省雨养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进行了大规模示范应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本项目创新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每亩节省用工2~3个,减少耕地投入30元左右,小麦、玉米产量提高5%~10%,经济效益提高10%~20%,合计节本增效80~100/亩。2004~2017年累计推广609万亩,新增小麦玉米20553.8万公斤,节本效益22837.5,新增效益合计62803.2万元。取得了巨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12

项目名称

玉米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李会勇、王利锋、李晶晶、曹言勇、夏来坤、张登峰、钱益亮、李磊、邓玉傲、张新、张艳、王浩、马娟、张艳

 

项目简介

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是优异基因资源发掘的基础,种质资源创新是链接种质资源和商业化育种的关键环节。本项目针对我国玉米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同质化严重、玉米种质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自2006年以来,在国家及省部级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玉米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构建了玉米核心应用种质,并创制了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种质,开发了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分子标记,建立了河南省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协作网,为我省种质资源学科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新动力。主要创新点如下:

1. 筛选出252份玉米核心应用种质,为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通过精准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对搜集到的2491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种质类群和杂种优势群划分,构建了252份有重要育种价值核心应用种质,其中包括抗旱种质58份、抗青枯病种质16份、抗穗粒腐种质2份、早熟种质54份、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快种质12份、耐低氮种质5份等。

2. 发掘出具有不同目标性状的功能基因和标记43个,创制出具有不同育种目标的新种质48份,并在育种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玉米核心应用种质,发掘抗旱相关基因10个以及KASP分子标记4个,抗青枯病相关基因25个,氮高效相关基因3个;创制出具有育种价值的抗旱自交系7份,抗青枯病自交系19份,籽粒脱水速率快自交系22份。利用新创制的自交系直接或间接培育玉米新品种或新组合24个。

3. 通过对玉米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开发出用于预测杂种优势的功能标记64个,并在育种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基于玉米核心应用种质杂种优势类群的分类,重点对国内Reid类种质和唐四平头类种质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掘了杂种优势和种植密度互作相关基因46个,开发了预测杂种优势的功能标记64个,并利用两个育种群体对分子标记进行了功能验证,节省了育种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4. 以育种群体为载体构建的河南省玉米种质资源协作网,为玉米种质资源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在配合力测定的基础上,利用252份核心应用种质构建了2个育种群体(郑群1号和郑群2号),以育种群体为载体建立了河南省玉米种质资源协作网,通过协作网内育种群体的种质基础拓展与改良,有效地提高了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省内外不同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进行了育种群体发放,选育玉米自交系28个,培育玉米品种或新组合11个。

该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16篇,河南省地方标准1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

 

 

 

13

项目名称

高油酸花生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张新友 谷建中 黄冰艳 任 丽  齐飞艳  邓 丽 任春玲  秦 利  刘 华  石 磊  郑 峥  李 阳  苗建利  殷君华  董文召

 

项目简介

限(1200字)

本项目针对我国花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利用国际合作,开展优异种质资源引进、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高油酸品种选育,历经18年,建立了高油酸花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和快速鉴定方法,创制了一批高油酸新种质,育成了5个抗病、高产、高油酸新品种,这些种质和品种在育种和生产上得到较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项目组首次由国外引进高油酸种质20余份,明确了花生高油酸性状的分子机理制,发掘出1个新的突变位点,创制高油酸种质120余份,其中开选01-6因配合力高,成为国内高油酸花生育种的主要供体,利用该种质已育成高油酸品种19个。

2、明确了高油酸性状由两对同源主效基因的隐性突变控制,两对FAD2基因分别位于A09B09染色体上。FAD2双隐性基因型(ol1ol1ol2ol2)的油酸含量达75%以上,同时伴随棕榈酸含量由普通油酸品种的12%左右下降至6%左右,为高油酸花生品种选育和花生脂肪酸组成的进一步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3、首次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回交快速提高油酸含量的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油酸标记选择和部分产量性状的背景选择,结合海南加代及近红外高代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3年即可将高油酸基因转入高产推广品种,且轮回亲本遗传背景恢复率达到90%以上,为满足市场对高油酸花生品种的需求创造了条件。项目组已将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花15、远杂9102、豫花9327、豫花93264个高产优质品种转育为高油酸品种,正在进行繁育和测试,将为高油酸花生的发展提供新的品种资源。该技术的建立也为已推广高产品种的品质改良找到了快速有效途径。

4、开发出高油酸花生组合F1真假杂种鉴定新技术、开发出适宜单粒检测的高通量KASP分子标记,建立了高油酸花生快速无损近红外检测模型,实现了高油酸育种后代精准选择和早代材料的快速、准确鉴定,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已育成高油酸花生新品种5个,新品系20余个。

5、育成的高油酸品种综合性状具有重要创新,受到了花生种植户和市场的欢迎,得到了较快推广。开农H03-3为国内育成的第一个高油酸品种,于2006年通安徽省鉴定,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7.79%;开农61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大果高油酸品种,与获国家奖的河南主推大果花生品种豫花15号平产,抗叶斑病、锈病,病毒病;开农1762013年通过国家鉴定,为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7%以上,抗网班病;豫花37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珍珠豆型高油酸品种在生产试验中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84,抗叶斑病,高抗网斑病。

6、在品种应用过程中,制定了高油酸花生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三位一体”的优质花生推广模式,国内首次实现了花生品种的订单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在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和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资助下完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育成高油酸新品种5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论文被引95次。

 

 

 

14

项目名称

甘蓝优异种质创制及系列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省豫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豫艺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张晓伟,姚秋菊,赵艳艳,魏小春,葛钊,原玉香,蒋武生,张强,杨双娟,王清鹏,高冠英,王 彬,李文斌,刘卫,任党增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蔬菜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领域。

广泛利用国内外甘蓝遗传资源,研究建立了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获得大批双单倍体纯系,创建大量优异新种质,高效育成了不同类型新品种5个,均通过国家鉴定,均具有优质、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

1.建立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通过选取适期小孢子,高温预处理,优化培养基,添加活性炭,振荡培养等建立了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基因型诱导成功率由过去的49.6%左右提高到76.9%累计接种基因型519份次,获得胚状体7245枚,获得纯系材料2000余份,实现了纯系材料的规模化创制。首次采用组织破碎仪取代手工研磨提取小孢子,探索出不同花蕾数的最佳破碎时间和频率,提高功效3倍以上。采用这一体系获得纯系材料仅需1-2年,比传统方法缩短4-5年,总育种周期缩短约一半。

2.创制了一批优异新种质。针对获得的大量甘蓝纯系,进行表型鉴定、分子标记筛选,育成优异新种质106份。包括耐抽薹材料31份,耐裂球材料12份,抗病毒病、霜霉病、黑斑病等材料63份;新种质类型多样,在结球类型上包括圆球型、平头型和牛心型。通过纯系与细胞质不育源杂交和回交,育成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100%、配合力高的优良不育系6个,其中1份已用于杂交制种,拓展了甘蓝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经田间鉴定和配合力测定,育成高配合力优良亲本9个,是新品种的核心技术。研究了甘蓝重要性状的遗传特点,利用RT-PCR和转基因方法对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orf138基因是发生线粒体同源异型转化的决定因素。利用特异性引物研究了甘蓝种质资源的自交不亲和S单元型,为避免杂交组合配制中出现杂交不结实情况提供了分子依据。

3.育成5个不同类型甘蓝优良新品种,均具有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突出特点。 春播2个(豫生早熟牛心、豫甘1号),秋播3个(豫生4号、豫甘3号、豫甘5号)。经田间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新品种均抗病毒病、霜霉病、黑斑病、黑腐病等3-4种病害。品质优良,叶球脆嫩, 粗纤维少, 口感略甜, 风味佳,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郑州) 测试,豫生早熟牛心每 100 g鲜样含Vc34.6 mg,豫生4号 每 100 g可溶性糖 5g 丰产性好,豫生早熟牛心历年产量均居国家区试春甘蓝参试组第 1 位;豫甘3号居国家区试秋早熟组第 1 位,其余品种产量分别居对应区试组前3位。豫生4号获得2009年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

4.研究制定了个甘蓝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根据各品种的特性,优化筛选出各品种栽培、土肥、植保的单项技术,建立了各品种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制定了亲本和杂交种繁育技术。新品种自育成以来,先后推广到河南、河北、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累计推广面积226.2万亩,新增产量9.15亿kg,新增产值5.01亿元。

该成果共育成通过国家鉴定甘蓝新品种5个,发表论文10篇,编写著作2部。该成果技术成熟,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种质创制、育成品种综合性状等方面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15

项目名称

中国斑螟类昆虫的发现、修订及地理区划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南开大学  北京农学院   郑州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凯里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主要完成人

任应党 李后魂 杜艳丽 杨琳琳 张书杰 戚慕杰 刘家宇 刘红霞 肖云丽 马晓静 王光华 郭文英 张坡 冯超红 朱欢欢

 

项目简介

斑螟亚科Phycitinae是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中最大的亚科,绝大多数种类都是农作物、果树、林木或仓储害虫,经济意义十分重要。对该亚科昆虫进行分类学、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始终是农林生产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的类群进行研究,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未知物种的发现和描记;2)一些疑难属、种分类地位急需修订;3)斑螟亚科属级及以上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如何;4)中国斑螟亚科生物地理区划研究尚未有记载。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研究在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2项省级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7载,通过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开展了以下原创性工作:

1、建立新属3个,发现新种142个、中国新记录属38个、中国记录种116个,将中国斑螟亚科昆虫种类由之前的81251种提升至117485种。研究结果改变了我国斑螟亚科主要由国外学者开展研究、国内学者仅发表过2新种的历史面貌,缩短了我国同世界斑螟亚科研究的差距,同时丰富了世界生物多样性和中国生物资源宝库,也为农林业及仓库害虫防治、外来物种识别等提供了大量的原创性基础数据和资料。

2、对斑螟亚科内分类地位或学名存有争议的30余属的物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修订,提出了属级异名2项、种级异名9项、新学名1项、种级学名恢复3项、新组合14项,修正了10余个重要农林仓库害虫的拉丁学名。基本消除了该亚科长期以来因属、种错误鉴定而带来的混乱局面,解决了由于属种分类地位不清而长期困扰斑螟害虫正确鉴定的历史难题。

3、在属下阶元中,首次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梢斑螟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DNA与形态学特征的综合使用对系统发育树上的大多数节点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且形态学特征更有利于种团间的谱系发育分析,而线粒体DNA则更有利于同一种团内不同物种间的谱系发育关系分析。在属级及以上阶元中,首次选取中国选取105属作为内群、选择69个特征160个特征状态对该亚科进行了形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其系统发育关系为(Cryptoblabini (Acrobasiina (Anerastiini+Phycitina)));基于该结果,首次将斑螟亚科分为5个族,即隐斑螟族Cryptoblabini、峰斑螟族Acrobasiini、拟斑螟族Anerastiini、斑螟亚族 Phycitini和聚斑螟族Peoriini

4、首次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地理区划,这是中国斑螟亚科第一个地理区划分析意见。64个地理单元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088,在0.1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聚为8个单元群。这与该方法分析得到的中国昆虫地理区划方案大体相同。说明我们对斑螟亚科的调查深度已接近自然的水平。

本研究共计发表论文、论著56篇,其中专著3部,SCI论文21篇,核心期刊论文14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篇,国际学术会议报告1篇,学位论文6篇。论文总引次数90,其中SCI他引21次。一部专著获和一篇论文分别获“河南省第四届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研究结果为中国乃至世界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创性文献,补齐了国内该领域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

 

 

 

16

项目名称

小麦全蚀病发病机理与新型生防菌剂的研发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杨丽荣 全鑫 薛保国 王建敏 孙虎 毛红彦 夏明聪、孙润红 张洁 高新菊 房新强 杨艳艳 武超 秦乃群 梁娟

 

项目简介

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是由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引起的世界性的小麦毁灭性病害,同时又是我省检疫性病害,被认为是小麦的“癌症”。近年来,由于作物耕作制度的变化病情迅速蔓延,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然而小麦全蚀病田间爆发的发病机理还不明确,特别是小麦全蚀病分子操作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对其致病机理的了解。另外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产品单一,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造成药害严重、品质下降、残留超标、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使得防治难度加大,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可减药增效,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手段。本项目从小麦全蚀病发病机理不详,防控技术缺乏,小麦减药增效等关键环节着手,通过近10年的协作公关,取得了以下重要的突破:

1.       首次揭示了小麦全蚀病致病因子调控网络,明确了小麦全蚀病发生动

摸清了小麦全蚀病传播发病的机理为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小麦全蚀病菌Ca2+, cAMP-PKAMAPK通路的致病因子调控网络。明确了小麦全蚀病菌在河南省发生动态,系统鉴定了采集的病样,筛选出359株小麦全蚀病菌,鉴定出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首次系统的摸清了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动态和快速传播发病的主要因素;

2.       创建了基于小麦全蚀病菌生物防治新途径,揭示了新型生防菌的作用机

理。从国外引进了优异的生防菌株IDAC-C06ACM941,同时分离到优异的生防菌326株,完成了215优异菌株的评价,获得了YB-05YB-81YB-04ZBS06等新型菌株的专利授权9项。发现了YB菌系与井冈霉素复配防治小麦全蚀菌的增效作用。明确了YB-05等高效生防菌活性物质和抑菌基因,揭示了针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为小麦全蚀病菌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研发了新型小麦全蚀病菌生防菌剂,田间表现长效作用,实现了农药减

量控害。经过复配制剂、助剂优化筛选首次提出了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复配对小麦全蚀病菌防治增效作用,完成了复配药剂农业部大田药效试验申请(农药试验证号:SY201001691),初步形成了YB-05YB-81YB-1等新型菌株的微生物农药研发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微生物农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以新型生防菌为研发基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4.       开创了以生防菌为主的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田间应用技术。

2009-2017年,在商丘、周口、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开展了多点示范,进行了药剂防治示范试验,本微生物制剂不仅改善了土壤中微生物菌群,还克服了化学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为优质高产小麦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小麦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31篇,行业标准1项。举办各类电视讲话、讲座3105次,制作专题片378期,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507.89万余份。全省植物检疫系统共召开各类培训会议12036次、培训人员649万余人次。累积示范面积可达2360万亩,累积新增经济效益达183576.6万元,其中2014-20173年累面积在1145.9万亩,累计经济效益达83649.4万元,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示范基地经济社会效益。

 

 

 

17

项目名称

潮土磷素演变规律及高效利用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黄绍敏 梁慧珍 郭斗斗 张淑香 范丙全 徐明岗 张水清 刘灿华,孙笑梅,李菊梅,宋晓,张运红,宝德俊,刘纯敏,陈菲

 

项目简介

潮土对河南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超过60%30年来磷肥用量快速增加,对保障粮食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浓度磷肥的盲目过量施用,出现土壤磷素大量积累,磷肥利用率低且生态风险加剧的趋势和问题,基于此,本项目依托“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农业部行业专项和973项目等,采用长期试验、短期肥效、坑栽试验和农户监测点校验等方法进行连续和定位研究,获得如下创新:

1、揭示了潮土磷素演变规律,解析了潮土磷素演变阶段性和双因素驱动过程。创新性发现潮土耕层全磷和有效磷演变的驱动力分别累积磷素盈余和当季磷素盈余,同时受土壤当时全磷和有效磷浓度的影响有阶段性变化规律。全磷浓度低于0.8g/kg时每100kg盈余P转化土壤全磷含量14.2mg/kg;全磷含量达到0.8g/kg后(磷素盈余大于1200kg/ha),全磷增速提高3.0-3.5倍;发现土壤磷素的当季盈余率和有效磷当时浓度是有效磷演变的主控因素。土壤磷素增速与投入磷源形态关系显著,化肥磷素对土壤全磷增加贡献最大,有机磷素对土壤有效磷增加贡献最大。提出土壤有效磷转化效率是表征土壤培肥效果的量化指标,由此获得土壤有效磷(Olsen-P,下同)的预测模型(Olsen-P= Olsen-Pi+D× (Pm-Cm × Ym) × t),用国家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实测结果验证,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84%-94.5%

2、首次提出了磷素生态阈值概念,并通过潮土区有效磷与小麦玉米产量关系确定了有效磷农学阈值、生态阈值和适宜范围,据此研发出基于土壤有效磷水平的磷素管理系统。利用监测数据模拟确定潮土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5mg/kg 生态阈值为25mg/kg,适宜范围为15-25mg/kg;制定潮土“两值三区”磷素管理目标,构建磷肥用量公式IP = C × ( Ym - YOlsen-P ) ×1+K× A,并研制出3项基于土壤磷素水平的推荐施肥系统。

3、揭示了磷肥利用效率低的主要限制因素,获得了提高磷肥效率技术原理和途径针对潮土高碳酸钙固定肥料磷、质地过砂过粘小麦磷效率降低5%-40%的障碍,研究出选用磷高效品种、降低根际pH、施用溶磷菌、添加有机肥和秸秆活化磷素等提高磷肥利用的技术原理;建成评价和筛选小麦大豆养分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方法和鉴定平台,依托该平台筛选出磷高效利用小麦品种3个、大豆品种3个;分离培养出溶磷菌4个;发明了有机结合态磷肥、淀粉基磷肥和秸秆磷肥,研发丰产增效的平衡肥配方7个。

4、集成创新了适宜潮土高磷农田的“减磷增效技术模式”、中磷农田的“补磷保产技术模式”和低磷农田的“增磷促盈技术模式”。该潮土磷素高效利用技术被河南省农业厅列为主推技术。

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52篇(SCI收录12篇),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项。本成果在商丘、开封、新乡等地示范推广面积740万亩,磷肥利用率提高5.4-10个百分点,减少磷肥(P2O51089kg,近三年累计粮食增产8440kg,通过调整磷肥施肥结构增收节支2.39亿元,该成果为河南2017年首次实现肥料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18

项目名称

芝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郑永战,梅鸿献,刘艳阳,崔向华,郑磊,张体德,刘焱,李伟峰,杜振伟,武轲,崔承齐,王永宏,高锦鸿,贾廷伟,李小乔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性研究与开发利用领域。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其系列加工产品备受人们的青睐。我国芝麻种植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是,一直以来对芝麻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及优异基因挖掘等基础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制约着我国芝麻遗传改良及育种技术进步。鉴于此,依托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及其它项目支持,历经20年,在芝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等方面取得如下进展及突破。

1、收集国内外资源2177份,进一步充实了芝麻种质库;在资源繁殖更新过程中,首次提出通过分类混收独立保存法,最大限度保持资源遗传多样性,利用单株选择等量混合法保证资源的遗传完整性,库存资源5357份。

2、系统搭建了芝麻种质资源品质分析平台,实现了对籽粒脂肪、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组分,氨基酸组分,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素酚三糖苷、维生素E等微量功能物质含量的测定;实现了粒色、粒型的精准分析;建立了近红外分析模型,实现了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大量遗传育种后代材料进行品质性状的快速扫描分析和初步选择。通过多年连续人工接菌,建立了人工病圃,能够对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材料进行枯萎病、茎点枯病抗性鉴定。建立了人工耐渍鉴定池,通过24~72小时淹水,模拟涝害进行资源材料的耐渍性鉴定。

3、搭建了芝麻细胞学研究平台,首次在芝麻上建立了变性和非变性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实现了芝麻13条染色体的有效识别;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开发SSR引物6200对,在24份遗传差异明显的资源材料中筛选出核心SSR引物77对,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4、完成了对5357份种质资源32个性状的系统鉴定,筛选出各类优异资源997份;获得性状及图片信息176,781条,构建了种质资源数据库;结合表型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包括501份资源的核心种质。

5、利用筛选出的优异材料,构建了地方种质及外来种质改良群体,通过轮回选择,创制出高油、抗病、耐渍等优异材料244份;通过理化诱变创制出雄性不育、有限生长习性、闭蒴、多花、短节间等特异资源5份;构建了一张包含9,378个标记的芝麻高密度遗传图谱,图谱包含9,378个标记,13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974.23 cM,精细定位了雄性不育、闭蒴、分枝习性和叶腋花数等4个质量性状;开发出与雄性不育和闭蒴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出优异不育系11份,闭蒴材料1;利用4个群体在6个环境中,检测到与芝麻产量、品质、生育期等相关的QTL 380个,其中,主效QTLPVE ≥10%150个;通过GWAS分析,共检测到与主要育种目标性状显著关联(-log10P≥5)的标记位点143个。

6、搭建了芝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2009-2017年,为全国芝麻科研教学生产示范等53家单位累计提供资源材料1616份;利用共享资源,相关单位共选育出各类芝麻新品种42个,其中通过国家审(鉴)定14个,省级审(鉴)定28个;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 3篇(JCR12篇,JCR2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2项;申请新品种权DUS测试2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

 

19

项目名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研究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拟授奖励等级

壹等

主要完成人

张伟 景丽 上官彩霞 孙建军 汪来喜 刘广安 田明津 陈琼 杜涛 苏永涛 程聚强 乔礼 宋俊伟 宋淑敏 张靖卓

项目简介

目的意义:本课题来源于河南省农业厅2016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329)。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主要在供给侧一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力量。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问题,明确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利于指导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相关政策,并通过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两次农业结构调整的异同,从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入地认知;(2)理论探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要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问卷调研,总结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及其培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培育方向和重点;最后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供给侧改革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创新点:1)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农业结构调整的异同之处在国内尚属首次;(2)通过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要求,得出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需要这些新型主体进行五大方面转变,提供的理论依据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3)依据对河南省多个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提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与培育发展方向和重点。实证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

应用情况:本项目研究成果在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科技扶贫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兰考县人民政府等部门和县市参考应用。其中:河南省农业厅在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相关政策和宏观管理上,参考了研究成果并采纳了部分建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在加快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参考了该研究成果河南省科技扶贫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在在制定科技扶贫开发政策方面得到了参考应用;兰考县政府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政策中参考借鉴了该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和建议在《兰考县农业产业发展推进行动方案(20172020)》制定中得到具体应用。

 

20

项目名称

矮生紫薇新品种引进及标准化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拟授奖等级

贰等

完成单位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

胡国平 李红伟  许蕊  冯太平 李玉娟  朱琳  霍俊杰  王帅     路志强  董文恒  许海生  禹江林   李文军  李军利

项目简介

 (一)背景  本成果是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紫薇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142102110105)及安阳市重大科技专项《紫薇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的部分产出成果。 我院2009年着手准备工作,2010年正式立项,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河南省豫北地区,积极开展紫薇收集、保护、创新、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栽培等多项技术研究,同时联合园林苗木企业积极推广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豫北地区乃至我省苗木产业的向前发展。(二)技术路线  通过紫薇种质资源和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驯化,构建中国栽培紫薇主要品种群的种质资源圃,从中筛选出花大、色艳、抗逆性强、树型优美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种,运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部分紫薇品种的性状进行改良和更新复壮工作,通过物候期观察试验、催芽观察试验、苗圃地除草剂试验、无土基质栽培、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紫薇生产栽培技术标准。 (三)创新性与先进性  1、初步构建了紫薇种质库,截止到目前收集整理了紫薇品种资源33个,并对粉蕊出墙、幺红、二八年华、俏佳人等重点品种进行了品种特性的观测、记录、分类、标记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紫薇优良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创新等提供基础。  2、针对矮生紫薇种子发芽率低等问题,开展了紫薇种子催芽技术研究,确定了在不同的催芽方式下不同的温度控制方案,为进一步对矮生紫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了矮生紫薇标准化繁育技术体系,确定了在苗木生产中的、生产环境条件、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容器苗培育、大田苗培育、病虫害防治、苗木质量分级和出圃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4、针对矮生紫薇出苗率低、出苗不齐等问题,开展了温室无土基质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了适宜于温室播种育苗的基质类型及基质配比。5、开展了4种除草剂在紫薇苗圃中的试验研究,确定了最佳除草剂的选择,以及在紫薇苗圃地中防草效果最佳的复配剂配方。扩大了刹车谱,减少了人工使用,降低了劳动成本。6、本成果申报标准6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一种树枝间距调节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本专利应用于矮生紫薇的整形修剪中,尤其是对于树枝间距的调节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 《一种园林花盆及其供水花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本专利具有自动浇水、苗木根部精确控水等功能。对于提高矮生盆栽紫薇的生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推广价值。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所积极开展紫薇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先后与与河南天锦园林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滑县浩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滑县锦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园林苗木企业合作,积极进行了示范推广。近三年来为多家园林苗木企业新增销售额合计约4970万元,新增利润4582万元。

 

21

项目名称

高产特异绿豆新品种安黄绿豆1号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韩 勇 杨春玲  薛 鑫 王淑君  关 立  董军红 宋志均 侯军红  薛志伟 张 凡  刘国涛 刘庆生 贠超  张莹莹 周其军

项目简介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和市场,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绿豆优良新品种安黄绿豆1号,并通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新品种示范推广,将新品种迅速应用于生产。

1国家级鉴定品种,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确定早熟、高产、稳产、优质、抗倒、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育种目标。于20156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15027,品种名称为安黄绿豆1号(安07-3B)

2该品种为特殊类型,种皮颜色为黄色。根据育种目标,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以安9818为母本,冀绿2号为父本杂交,同时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及早代多环境条件下品种的鉴定评价,充分鉴定品种的经济性状和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技术路线,筛选出符合市场生产需要的绿豆新品种,目前生产上在制作粉皮、制作豆芽菜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同时研究集成针对新品种生产的高效栽培模式并应用。

3育种方法科学,丰产性突出。杂交后代处理上,安黄绿豆1号(安07-3B)在选育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育种技术,充分保留了我省地方资源的抗性和适应性,同时导入了外引资源的品质等优良特性,使优良基因充分聚合,因而具有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安黄绿豆1号(安07-3B)属优质品种,该品种生育日数61天。株高63.8cm,主茎分枝3.3个,主茎节数8.4节,单株荚数28个,荚长10.4cm,荚粒数12.3粒,籽粒含淀粉42.83%,蛋白质25.16%,粗脂肪0.92%,千粒重61.2g,平均单产144.7 kg/666.7㎡。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抗旱抗涝耐瘠薄的特点,该品种抗倒性好,抗根结线虫病、抗锈病及白粉病。该品种在2013年的国家生产试验中,在河北石家庄、保定、陕西宝鸡、河南郑州试点均较统一对照白绿522增产,平均产量为116.5kg/667㎡,较对照白绿522平均增产21.38%。其中,陕西宝鸡试点产量最高,产量为159.64kg/667㎡,河北保定试点增产幅度最大,较白绿522增产达到27.73%

4、建立完善种植模式,利用前景巨大。结合品种试验,同步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集成,该品种适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由于其生育期短,更是部分地区补灾救灾的理想品种。自2007年选育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86万亩,净增经济效益13052.7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主持单位立争以全国适宜种植地区科研院所及种子企业为依托,建立严格的示范推广体系网络,普及高产栽培技术,繁育优良的种子以供当地推广种植,并希望对之专用价值有进一步的研发与应用

 

22

项目名称

优质高产抗病花生新品种郑农花13号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扶农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杨海棠、胡延岭、李盼、刘软枝、张保亮、韩华民、胡锐、郭凯勋、郭进涛、郑晓川、郑华魁、胡克福、石彦召、焦雪辉、陈东海

项目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生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育种技术、育种手段不断创新,品种的丰产性、早熟性大幅提高,为花生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需矛盾发生变化,对优质、绿色、安全的产品需求大幅增加,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我国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二是优质专用型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品种的抗逆性不强;四是优良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培育和推广产量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的花生品种及其配套的生产技术,实现花生生产产业化,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品质和促进花生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保障。郑农花13号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选育而成,并快速推广的。

郑农花13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系郑8159-1作母本,豫花11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和不断探索,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兼具的花生新品种。该品种于2015年通过国家鉴定,同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郑农花13号突出特点:

 (1)品质优异。1高油。郑农花13号平均脂肪含量为55.0%,达到国家高油花生品种脂肪含量为55%的指标;2油亚比较高。郑农花13号油亚比达到了1.3,比一般育成的常规大果品种高8.33%3出米率高。郑农花13号出米率达72.7%,在2006年以来通过河南省审定的与郑农花13号同类的35个麦套花生品种中位居第二。

(2)果大粒大。郑农花13号荚果为标准的普通形,果大粒大,平均百果重238.1、百仁重98.2,符合我国传统大花生出口标准。

(3) 高产稳产。在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中, 荚果分别比对照花育19号增产8.6%8.4%,籽仁分别增产7.2%8.9%。在河南省生产试验中,荚果和籽仁分别比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对照种豫花15号增产9.3%9.1%

    (4)抗病性好。郑农花13号对网斑病、黑斑病同时达到中抗以上水平。

    (5)适应性广。适宜于河南省中北部、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北方大花生区种植。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1、郑农花13号实现了品质、产量、抗病性状的提高。郑农花13号成功地将优质高油、高产、抗病及广泛的适应性等优良性状结合于一体,在种质资源创新和高油品种选育方面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2、创新种质利用与选育方法,成效显著。在亲本选配上,围绕高油、高产、抗病、抗逆等育种目标统筹考虑亲本性状的互补性、亲本系统的血缘关系及整体表现,在后代的选择上,根据目标性状的遗传特点,于不同世代对抗病性状、丰产性状及品质性状实施递进式复合选择,采用异地、多点等鉴定方式,加大选择压力,提高选择效果,选出了具有超亲性状的后代,育种成效显著。

3、开展了较为系统的配套技术研究,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为了充分发挥郑农花13号的增产潜力,我们对其配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组装了郑农花13号优质高效绿色种植技术规程,并在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20152017三年在河南的许昌、漯河、开封、商丘、周口、新乡、郑州、驻马店等主要花生产区累计推广219.4万亩;在全国北方片山东、河北、辽宁、安徽等大花生产区累计推广80.0万亩。三年全国总计推广面积299.4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2694.48万元。

 

23

项目名称

早熟高产耐贮番茄种质创新及洛番10号、12号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洛阳农林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张春奇,李红波,黄江涛,于新峰,查素娥,刘迎峰,肖  涛,赵新彬,郭永林,李红记,黄  浅,张彦淑,郭英杰,袁志平,徐海霞

项目简介

“早熟高产耐贮番茄种质创新及洛番10号、12号的选育与应用”项目是洛阳农林科学院自选科研项目。

本项目针对早春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存在问题:国内品种皮薄、易裂、不耐贮运、抗性差,国外品种可食性差、颜色大红与北方消费者习惯差异大。我们把培育春早保护地番茄新品种作为主要目标,把培育耐贮运番茄为重点攻关。广泛收集国内外优良种质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分子标记等育种方法,在果实耐贮运性、抗病性、早熟性、商品性等方面定向选育、多生态交叉选择,创新育种材料育出优良粉果自交系配置组合100余份,通过多生态测试、多年多点比较试验和抗病性、品质测试等程序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商品性和耐贮运性)抗病一体的保护地专用番茄品种洛番12号和集早熟高产抗病硬果型为一体的保护地露地兼用粉果番茄新品种洛番10号。洛番10号于2010年通过河南省鉴定,洛番12号于2012年通过国家鉴定。

技术指标:1.种质材料创新 创新番茄育种材料120余份,包括粉果高硬度材料50余份,具有耐低温、耐弱光兼抗病毒、叶霉病、枯萎病、筋腐病、线虫病的双抗材料30余份,3抗材料10份,具有耐低温、耐弱光高产材料和早熟材料15份,早熟、抗病耐贮5份,高产抗病耐贮运材料4份,从中选出高产高抗硬果型优良自交系985,早熟高配多抗优质自交系986,早熟高产高抗高配优质保护地番茄自交系992,早熟多抗硬果型优良自交系9784个优良粉果自交系,拓宽了我国番茄的种质基础。2. 品种传新:利用4个优良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耐贮运、抗病的保护地专用番茄品种洛番12号和洛番10号。洛番12号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保护地番茄新品种。这两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1、早熟高产。洛番12号在国家区试中,前期产量3337.7kg/667 m2,总产量7432.5kg/667 m2,分别比对照中杂9号增产15.1%12%,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是唯一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品种;洛番10号在河南省区试中,前期产量3587kg/667 m2,总产量5977.1kg/667 m2,分别比对照中杂9号增产11.6%14.9%,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抗病、抗逆性强。抗病毒病、叶霉病、筋腐病等,耐低温,耐弱光。3.商品性好。新品种果实周正、无绿肩,着色均匀,不易裂果,商品果率高,耐贮运,货架期长。洛番10号和洛番12号选育成功实现早熟、高产、抗病、耐贮运的统一,对于解决早春保护地番茄品种更新、提高产量,减少中间损耗、增加效益以及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保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粉果番茄早熟、高产、耐贮新品种选育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选育的两个番茄新品种在河南省累计示范推广20万亩,新增产量11100kg,新增产值2180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表相关论文8

 

24

项目名称

豫南粳稻晚播生态适应性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段斌,何世界,李慧龙,宋晓华,翟顺国,陈龙,胡杨,熊焰,朱树贵,李霞,董守兵,邹俊,黄靖元

项目简介

豫南“籼改粳”经过多年研究与示范推广,以推迟粳稻晚播为核心的栽培技术实现了豫南粳稻的高产稳产,2012年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促进了豫南粳稻的发展。但豫南粳稻晚播后气候生态适宜性问题一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仅仅是借鉴江苏、安徽等相邻省份的经验,豫南粳稻晚播安全高产理论体系还不完善。本项目结合信阳气候生态条件和粳稻生长发育实际,利用信阳市水稻生育期内气候生态条件,研究豫南粳稻晚播后气候资源利用率、气候适宜度以及豫南粳稻的安全齐穗期和最佳播种期。研究结果表明,信阳粳稻晚播后光能、热能和降水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晚播后综合气候适宜度达0.85,气候适宜度较高,确定了豫南粳稻80%保证率下的安全齐穗期为9690%保证率下的安全齐穗期为92,并利用分期播种试验对安全齐穗期进验证,明确了参试品种的最佳齐穗期和最佳播种期。

项目的创新点在于:一是首次对豫南粳稻晚播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研究。项目结合豫南气候特点和粳稻特性,将粳稻晚播之后不同的生育阶段的气候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豫南粳稻晚播行不行、能不能的问题。二是首次明确了豫南粳稻晚播后安全齐穗期。由于豫南稻区9月份以后气候变化较快,粳稻晚播后什么时候齐穗较为安全,一直以来是深扰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难题。项目首次明确了豫南粳稻安全齐穗期,根据安全齐穗期和品种特性确定不同品种的最佳播种期,解决了豫南粳稻安全生产的问题。三是完善了豫南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理论体系。项目通过对生态适宜性研究,解决了豫南粳稻晚播中一些关键理论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豫南粳稻晚播栽培技术理论体系,对于豫南粳稻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项目通过示范推广,粳稻年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左右,遍布整个豫南稻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稻米品质,为豫南粳稻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粳稻产业、提升稻米市场竞争力的选项。

 

25

项目名称

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杂交稻新组合川香优156的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祁玉良 申关望  赵万兵 沈霖 张顺  郭明欣 胡敬东 祁道方 刘亚丽 徐士库  沈光辉 郭桂英 全瑞兰  陆云 柳楷婧

项目简介

川香优156是采取杂种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塑造相结合的方法选育的三系法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性广泛,适应性广的特点,201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稻2015001

一、品种选育思路及技术创新

针对豫南稻区生态及生产条件,将高产、优质、多抗作为主要育种目标,确立了“以优良目标基因重组聚合及主要性状的高效优化为目标,以双亲优优配组为途径,以低世代目标性状定向选择为核心”的技术路线。利用遗传背景复杂,亲缘及地理关系较远,且主要性状能够互补的优质恢复系多恢1号和强优势恢复系明恢86进行杂交,从杂种分离的早期世代,便对目标单株的配合力、抗性和品质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和选择。在综合表现较好的后代材料中,利用系谱法并结合配合力测定和品质检测等技术手段对杂种后代材料连续定向优中选优,采取南繁加代穿梭育种的方法加快育种进程。通过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培育出高配合力的优质多抗三系恢复系R156,与优质不育系川香29A测交,选育出高产、多抗、优质、广适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川香优156。经科技查新“川香优156具有清香味,是一个高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好的籼稻品种”。

二、品种特征特性及综合表现

川香优156属中籼迟熟型三系杂交稻组合,主茎总叶片17-18片,全生育期146天左右,株高125.2cm,有效穗16.3/亩,每穗总粒数173.3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9.2g株型松散适中,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剑叶宽大挺立,茎叶夹角小,生长繁茂,后期落色好,产量三要素较为协调,属于典型“叶下禾”株叶形态,具有高冠层、低穗层、中高杆的理想株型2012-2013年省两年区试中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5.7%2014年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8.2%,达极显著水平。经鉴定,对稻瘟病苗瘟表现为免疫,穗颈瘟人工鉴定为中抗(2级)、田间鉴定为抗(1级),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表现对代表菌株浙173表现为感(7)PX079表现为中抗(3)JS-49-6表现为中感(5)KS-6-6表现为中抗(3),对纹枯病中等致病力菌株RH-2表现抗病(R)。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品质性状达到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

三、品种示范推广及社会经济效益

品种育成以来,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河南省南部稻区优质杂交籼稻种植的理想品种,近三年(2015-2017年)累计推广面积302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品种适宜于河南省南部稻区及生态条件相近的长江流域等一季中籼稻区推广应用,已在安徽、湖北等省份示范种植成功,推广区域持续扩大,处于应用的成长期,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6

项目名称

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完成单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技推广站  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周国勤 李宇峰  李刚  尹志刚  陈金平  宋晓华  王伟东  谢旭东 谢迎新  姜明波  陈世雄  吴国强  贾艳萍 代萍  陈真真

项目简介

豫南稻茬麦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独特,适宜种植稻茬麦的稻田800万亩以上,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10,是河南省的重要粮仓。小麦是豫南第二大粮食作物,品种以半冬性和弱春性为主,单产水平310公斤左右,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低100余公斤,增产优势十分明显,豫南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的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带,发展弱筋小麦产业优势显著。豫南稻区小麦面积、产量以及品质上的巨大潜力决定它在我省粮食增产中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制约稻茬麦产量除耕层浅土质黏、降雨多渍害重、病虫草害重等稻茬麦不利因素外,隐性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小麦播期延迟、机械化程度低、品种多乱杂、田间管理不到位等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市农科院从2011年起依托国家和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针对目前稻茬麦田渍害重、产量较低、子粒商品质量差、播种困难、种麦比较效益低等问题,开展了豫南稻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新品种筛选试验、豫南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小麦隐性灾害防控与抗逆稳产综合技术研究等试验研究工作。2014年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研究项目“黄淮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开展了稻茬小麦轻简化应变栽培技术研究、稻茬小麦抗逆增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并明确将渍害、氮肥施用、轻简化栽培等作为项目研究重点,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9篇;创新小麦渍害应对举措,研究了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利弊,确定适宜范围。在开展研究的同时,项目组注重把关键技术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并针对生产中的问题适时调整技术方案,稻茬小麦抗逆增产栽培技术规程日趋完善。集成了《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和《豫南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出了以“四改、两推、一优”为重点的豫南优质弱筋小麦高效生产技术,并不断创新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与途径,通过“千名种植大户科技培训”活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及农业科技特派员等活动,积极开展稻茬小麦抗逆增产技术培训。

近年来,我院每年以“四改、两推、一优”为重点的豫南优质弱筋小麦高效生产技术,在各县区选取基础条件较好,对稻茬小麦抗逆增产技术积极性高的种田大户优先示范。建立高产示范方,并派专人跟踪指导,确保关键技术环节的落实。适时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种田大户试种-核心示范区-辐射影响区”的放大推广模式。2015-2017年累计应用面积119.1万亩,创经济效益7336.56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是我省稻茬小麦栽培技术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加快我省小麦产业化应用步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7

项目名称

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珍珠糯的选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种子管理站  潢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县种子管理站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扶定  沈光辉  马汉云 郭桂英  霍二伟  全瑞兰 童俊丽  申关望  汪世键  齐彩帆  熊 焰  刘先明  罗丽  徐千钧  王青林

项目简介

本项目系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珍珠糯的试验与示范”(132201110017)、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籼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091100110403)等项目的研究内容。在省市项目资金资助下,经多年攻关,采用优选骨干亲本、有性杂交、水稻胚乳直感现象、田间剥检、异地多点鉴定等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多抗糯稻新品种珍珠糯,2010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现已成为河南省南部稻区糯稻主导品种。自审定以来,在豫南稻区、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广泛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珍珠糯属中籼迟熟型水稻品种,主茎叶片16-17片,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高110cm,穗长22cm,穗大粒多,着粒较密,每穗16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5-26g。①丰产性好。2008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稻区区试,平均亩产稻谷564.2kg,比对照种Ⅱ优838减产2.9%,不显著;2009年续试,同时参加生产试验。区试平均亩产稻谷571.7kg,比对照种Ⅱ优838增产2.56%,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90.13kg,比对照种Ⅱ优838增产4.04%2013918河南省科技厅委托信阳市科技局组织省市单位的专家对珍珠糯百亩核心示范区进行田间测产,理论产量995.1公斤,按85%计算折合亩产稻谷845.8公斤。②品质佳。糙米率77.6%、精米率69.3%、整精米率59.9%、直链淀粉1.7%、胶稠度100mm、粒长6.4mm,长宽比3.0、碱消值7.0,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国家《优质稻谷》糯稻标准。该品种加工特性好,米粒洁白,稻米品质符合河南省南部稻区群众对糯米的消费习惯要求,在河南省南部稻区有较大地推广利用价值。③抗性强。高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抗纹枯病,是河南省南部稻区利用品种中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之一。据河南省农科院信息所查新:珍珠糯为近十年河南省审定的59个籼稻品种中唯一的糯稻品种,是一个高产、品质优良、抗病性良好的籼型糯稻品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珍珠糯的选育及示范推广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多处创新。首先,育成品种同时具备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特性,实现了优良基因聚合集成创新,综合性能指标居目前我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糯稻领先水平;其次,对有性杂交后代筛选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常规方法与生物手段的有机结合,在育种技术路线上实现创新;第三,系统研究育成糯稻品种的生理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了珍珠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第四,采用“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合作社(种田大户)”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示范与开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在示范推广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实现了糯稻高市场占有率和持续发展态势。

自审定以来,依托种子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繁育基地及销售网络,与国内最大的糯米粉加工企业—河南黄国粮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订单生产,珍珠糯已成为河南省南部稻区糯稻的主导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珍珠糯在豫南稻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95.4万亩,创经济效益47448万元。

 

28

项目名称

舆芝20芝麻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

平舆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杨自豪 张利真 臧俊岭 万富强 张振峰 陈淑娟 费高亮 王芳 谭振伟 周道印 李艳雷 周闪闪 韩佳佳 王露露 杨小美

项目简介

舆芝二十是以豫芝四号白优系作母本,豫芝十一号作父本,杂交一代优株作母本,豫芝八号作父本回交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原参试代号为舆芝976,20151月经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通过,命名舆芝二十号。是当年所有申报认定唯一通过认定的品种,也是今后国家审(认)定的最后一批新品种。

为了解决芝麻抗逆性差,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我们从全国各地筛选抗病、丰产、耐渍优质的地方和新育改良种,对亲本材料,杂交后代通过多年从茬种植,人工灌水制造逆境,人工接种病虫源,苛刻虐待栽培,选育出了抗病耐渍、抗逆优质芝麻新品种舆芝二十,并对其产量与气象因素、丰产、稳产优质进行了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

舆二十突出特点:一、丰产稳产性好,舆芝二十在2012年至2014年全国区试中,全国布点23个试点,增产点17个,平均增产7.08%,达极显著标准。一年生产试验全国12个试点,增产点10个,平均增产7.55%;二、品质优良,舆芝二十皮薄,纹淡洁白,粗蛋白质含量21.61%,粗脂肪含量55.5%;三、抗逆性强,在参试的三年当中,无论丰年、灾年都能稳产。四、适应性广,适宜河南、安徽、湖北芝麻主产区。

舆芝二十在生产上采取科研单位、推广单位、种子经营单位、生产加工单位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广,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安徽芝麻主产区种植。

 

29

项目名称

国鉴耐热抗病丰产辣椒新品种驻椒19的选育与推广

 

完成单位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李艳      魏小春  姚秋菊   于永学       马晓妹  王永臣  王静  刘军舰  李建勇     梁宝萍

项目简介

本研究针对辣椒种质资源匮乏,特色品种较少,配套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种质资源的引进、遗传多样性分析、小孢子培养、抗性机制解析、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等工作。项目组历经15年的技术攻关,运用二环系转育、杂交、回交、轮回选择、定向选择等技术,育成了优质多抗丰产的广适性辣椒杂交品种驻椒19,已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菜2016032,并于2017年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辣椒(2017410027

一、主要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广泛引进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对辣椒资源的抗性、材料的遗传多样性、Vc含量等进行分析,明确其遗传特点;通过优良性状基因聚合和纯化创制新种质,根据优势互补原则选配组合。采用大棚制种和重复足量授粉提高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等培育新品种;研究适合新品种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2、关键技术:(1)利用覆盖辣椒12条染色体的152SSR标记对169份辣椒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辣椒核心种质库;选取特色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快速创制双单倍体(DH)纯系和优良亲本材料,有目的地培育优良DH系;通过对种质资源进行多环境系统的鉴定和分析,创制出了优质、多抗、丰产、广适、高配合力的种质梨乡888,现已组配出了多个优良新品系。

    2)利用“分段逆境胁迫选择法”分别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对其耐低温、耐弱光能力及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耐热性进行鉴定;利用辣椒苗期耐热性快速鉴定体系对自选的杂交组合进行耐热性鉴定;利用辣椒苗期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抗病性,并进行单株定向选择;利用重茬多年的重病田进行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及抗逆性选择。

3)培育出优质多抗丰产广适辣椒新品种驻椒19,驻椒19参加2013-2015年国家辣椒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60.2 kg,比对照湘研15号增产8.68%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检测,驻椒19果实Vc含量 101.50 mg/100g。该品种高抗病毒病、疫病、炭疽病和青枯病;耐热、抗寒,适合早春保护地和露地栽培,适应范围广,适应性强。深入研究了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很好解决了生产上缺乏耐热、抗病、丰产辣椒品种的问题,在河南、湖北、北京等地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1、国家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证书1份,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1份。
2、发表核心期刊11篇,出版相关著作1部。
3、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4、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1项,驻马店市地方标准2项。

三、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研究建立了辣椒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加速了品种的推广。驻椒19已在河南、湖北、山西等地推广,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近三年累计推广24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111万元。新品种优质、抗病、广适,减少了农药使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30

项目名称

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应用

 

完成单位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甄志高  张春生  施艳  巩中军  许巧  李中州 于东坡  韩建征  田茜 周林娜 梁宝萍  赵金环  朱亚娟  崔建民  周霞丽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应用”,属农业应用技术开发类研究领域。

主要内容:摸清了我市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的种类与发生规律,针对其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保健栽培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研究出简便、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应用于生产。

1)摸清了我市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是蛴螬(主要是暗黑鳃金龟)和金针虫;

2)筛选出治理我市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的药剂:敌蚜灵,每亩60g48%乐斯本200ml拌细土20kg与花针前期顺垄撒施,简单易行效果好。如遇部分危害可以用48%乐斯本200-300ml兑水200kg顺根部浇湿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应用”项目自2013年开始在驻马店市进行试验、示范、推广,20151月至201712月在驻马店市累计示范推广417.6万亩,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措施,促进了示范区花生产量的提高,“小麦-花生轮作区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应用”项目平均亩增收花生荚果30.14㎏,2015-20173年共增产花生12586.46万公斤,新增总产值75518.78万元,新增效益60415.0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31

项目名称

适宜机械化种植早熟珍珠豆花生新品种商花5号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吴继华 陈雷 范小玉 李可 张枫叶 刘卫星 岳金钟 梅学渊 贺群岭 姜曙光 韩同进 李宏生 蔡余杰 郭江琳 郭 蓓

项目简介

针对我国花生育种及生产中存在的适宜夏直播机械化种植的珍珠豆型花生种质资源狭窄、育种手段单一、多个优异性状同步聚合难,生产应用品种早熟性差,夏直播机械化种植专用品种匮乏等突出问题,通过优异种质筛选与育种技术创新,成功育成适宜机械化种植早熟珍珠豆花生新品种商花5号(豫审花2012003、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号CNA20130563.0),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在亲本材料鉴定筛选方法和多世代同步评价鉴定育种技术方面有重大创新,实现了适宜机械化种植早熟珍珠豆花生品种的定向选择培育。

建立了种质资源材料多逆境高压鉴定与亲本遗传背景多元、表型互补相结合的亲本选用技术方案,通过亲本互补杂交、定向选育,使多个优异目标性状有机聚合;在杂种后代鉴定与选择上,创建了大群体多世代多逆境高压筛选育种技术策略,早、中世代扩大优异个体的群体数量,最大限度保留优异基因重组个体,不同世代全程开展机械化种植适宜性鉴定、抗病抗逆鉴定、品质无损鉴定、生态适应性鉴定及品系聚类评判鉴定,增加了选择压力,实现了多目标性状协同改良;花生杂交授粉植株栽培装置与花生种子晾晒架等花生育种辅助设备的创新应用,提高了花生育种效率。

2.育成了适宜机械化种植早熟珍珠豆花生新品种商花5号,推动了我省夏直播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

1)早熟性好。生育期112天,较当前主推夏直播花生品种早熟2-3天。2)高产稳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荚果301.74公斤、籽仁225.30公斤,分别比对照豫花14号增产10.41%9.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84.07公斤、籽仁211.9公斤,分别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8.13%6.96%3)多抗广适。中抗叶斑病,中抗病毒病,抗根腐病,抗旱性强、耐涝性中、抗倒伏性强。4)适宜机械化种植。主茎高度中等,结实集中,果柄坚韧,不落果。5)商品性好。出仁率高、饱果率高,高蛋白低脂肪,外观品相好,符合人们对休闲食品的健康需求。商花5号在珍珠豆花生多性状协同改良、抗病优选及夏直播机械化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对叶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的综合抗性居国内同类品种领先水平。

3.完善了夏直播机械化种植技术体系与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揭示了商花5号适宜晚播的生物学基础,摸清了商花5号单、双粒播种的密度配置及高产潜力,制定了机械化夏直播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创造了3000亩商花5号夏直播机械化起垄种植平均亩产450.8公斤的高产典型。创新了花生种子单粒密植高倍快速繁殖技术,形成了以“种业企业+专家团队+新闻媒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式”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现了品种从试验田到大田的有效衔接,极大地提高了品种的产业化水平。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被聘为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项目组被认定为河南省早熟优质花生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型科技团队;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10篇。2017年商花5号全省种植面积达118.3万亩,已成为河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5大品种之一。2015-2017年商花5号累计在我省推广275.4万亩,新增产花生7986.6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0189.35万元。

 

32

项目名称

黄淮中部平原小麦应对气候变暖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朱伟 曹廷杰 吴寅 孟自力 刘利民 熊坤 赵虹 谢飞 闫向泉 吴振锋 朱倩 倪雪峰 李丰 韩同进 张玉娥

项目简介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工业化迅速发展,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趋势已变得不可逆转,而中国同期的气温上升了 0.4-0.5,亦导致了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太阳辐射的下降,病虫草害加剧,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本成果以典型城市商丘的小麦生产为研究对象,以数理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中部平原近50年小麦主要气象因子演变趋势、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时空分布的新特征、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新特点和不同农艺措施应变栽培技术效应为研究内容,经过多年系统研究,明确了全球气候背景下该区小麦气候变化动态、气象灾害发生的新特征及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颖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商丘小麦产量预测、灾害评估和种植制度调优提供了理论参考;形成小麦高产高效和抗逆应变栽培技术等2套规程,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项,受理专专利6项;为商丘小麦高产创建、持续增产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本项目研制品种和抗逆栽培技术,自2014年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通过与项目基地、农业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农技部门等结合,在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周口市和安徽省亳州市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200万亩,创社会效益5亿多元,两项应对成果推广将极大地发挥其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的优良特性,有效地减少过度灌溉和过量施药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利于实现小麦产业提质增量、稳粮增收、节本增效的发展目标,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33

项目名称

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南阳市水稻生产办公室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郭俊红、张彩虹、徐笑峰、韩小波、党付荣、杨国顺、张丽华、张弘、封彦忠、度国勇、余飞、王登芳、周成杰、王良、方拓锦

项目简介

该项目研究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该成果针对南阳市水稻生产表现水稻产量整体不高,优质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的特点。经过2008-20168年试验、示范和推广,根据南阳市水稻适生区特点,从水稻超高产栽培、减肥减药高产栽培、优质高产栽培、抗逆高产栽培四个方面入手,研究南阳市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及生产模式的关键技术,并进行集成、推广应用。具体如下:1.根据水热资源分布特点、农民种植习惯及社会市场需求,明确了水稻生产技术区域发展重点和方向,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中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糯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中籼稻肥料施用技术规程;中粳稻肥料施用技术规程;2.建立了水稻壮苗、足穗、大粒群体构建理论和超高产理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群体构建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了精确定量的生产指标,水稻育秧技术规程;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3.以南阳水稻生产的各种主要种植模式为对象,对稻田厢沟免耕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轻型简化、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具体包括:水稻小麦一年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水稻机械化收割技术规程;绿肥(紫云英)—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蔬菜(马铃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4.以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以稻鸭、稻鱼、稻虾共育生态种养技术为依托,以优质稻混播为特色,提出了:水稻新品种宛粳09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有机食品绿香稻栽培技术规程;A 级绿色食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5.明确了不同耕作模式下水稻干旱、高温的危害与防救策略,形成了抗旱、抗热、抗倒伏等抗逆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了南阳水稻抗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6.项目实施8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完成技术规程标准17项,创建的17项技术模式在南阳市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300万亩,增产7500万斤,新增纯收入9750万元,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4

项目名称

棉花新品种宛268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强学杰  牛银亭  陈培育  鞠 乐  强学兰  杨 玲  尚 蕾  余东均  李晓丽  刘卫星  高林飞  徐 毅  艾晓凯  周晓静  余行简

项目简介

    268就是针对目前棉花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抗虫性、纤维品质、丰产性、早熟性等综合农艺性状为主要目的,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基因重组,结合化学诱变,病圃鉴定和人工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的抗病虫、优质、高产高效棉花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增产显著,综合性状很好,2013年参加国家转基因安全检测试验,2014年获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证书,2015年被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268为中熟陆地棉品种,生育期111天左右,株高中等,株型松紧适中,茎杆粗壮,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缺刻深,透光性好,结铃性强。棉铃卵圆较大,平均单铃重6.2g左右,吐絮畅而集中,霜前花率高,纤维色泽洁白,品质优,平均衣分39.0%左右,籽指10.8g。该品种出苗情况好,苗壮,长势强,喜肥水,后期稳健,不早衰。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病虫、耐湿热。

    2011年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试,8个试点均增产,平均亩产皮棉91.8公斤、霜前皮棉82.3公斤、子棉221.3公斤,分别比对照鲁棉28增产8.4%15.4%7.8%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皮棉98.8公斤、霜前皮棉91.9公斤、子棉253.7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9.5%8.5%10.6 %2013年参加省常规春棉生产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66.29kg103.8kg97.1kg,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9.43%8.6%8.7%。在试验有苗头的同时,进行示范,由于该品种效果显著,很受示范区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引种示范面积发展很快,2014-2017年在全省共计示范应用面积23.6万亩,获经济效益3034.3936万元。 宛268高抗棉铃虫、红铃虫等暴食性害虫,减少防虫用工和节省农药开支,间接效益3540万元。该品种的应用不仅可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植棉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取得巨大的环境效益。

 

35

项目名称

玉米秸秆标准化栽培大球盖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马瑜、陈培育、李梦春、常键、贺青坡、胡述雷、尚蕾、程琳、周冉、袁志平、李兰发、杜如学、栗丹、郑明燕、高小峰

项目简介

玉米秸秆标准化栽培大球盖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从(1)季节安排;(2)选择栽培料;(3)选择场地;(4)收集材料;(5)培养料处理;(6)播种与菌丝培养;(7)发菌期管理;(8)覆土方法及覆土后管理;(9)出菇期管理;(10)采收;(11)病虫害防治对生产过程进行了细化,量化了各环节的管理指标,全面系统限定了栽培的具体步骤及条件,能够充分转化利用了玉米秸秆资源,能够有效控制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使其安全优质。

主要技术路线及主要指标:

1、季节安排:春栽以气温回升到 8以上,秋栽以气温降至30以下即可播种。春栽以2月中下旬播种 ,秋栽以 9月中下旬播种。

2、培养料配方与预发酵:配方;玉米秸秆80%,麦麸18%,生石灰2%

预发酵:秋栽时秸秆原料混合均匀,堆宽约1.52m、高 11.5m进行发酵处理。3天后堆温升至65翻一次堆,再发酵3天即可。处理后培养料pH 5.5 6.5为宜。

3、播种:培养料厚度 3035cm,宽80100cm,畦间距4050cm,用种量 500800g,播种穴深 58cm,采用梅花形点播 ,穴距 1012cm

4、发菌管理 料堆温度控制在21 27 ,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

5、覆土管理  菌丝长至料层2/3以上时进行覆土。覆土pH5.56.5,含水量为20%25%。覆土厚度为35cm

6、出菇管理:出菇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温度为1425 CO2浓度低于0.15%,保持100500lx的光照强度。

项目创新点:    

1、探索玉米秸秆转化利用新途径,提升转化利用效率;

2、生产安全优质的大球盖菇,丰富食用菌品种;

3、改进玉米秸秆预发酵工艺,解决玉米秸秆不易利用难点;

4、栽培环节科学量化、细化指标,标准化生产。

5、制订出南阳市农业地方标准《玉米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程》。

6、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已受理)。

目的意义与应用情况:

充分利用南阳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运用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形成循环利用,充分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转化栽培高附加值的大球盖菇品种,带动食用菌产业提高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累计应用面积达到2699.6 亩,平均亩产量1750千克,累计增产 472.43万千克,增加经济效益2645.608万元,每亩大球盖菇栽培可利用15-20亩的玉米秸秆,三年累计利用4万余亩的玉米秸秆,减轻了秸秆禁烧压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南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玉米秸秆的转化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用前景、改进意见:

   玉米秸秆标准化栽培大球盖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对于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广绿色食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探索秸秆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减轻秸秆焚烧压力,保护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工厂化栽培是必然趋势,如何适应工厂化栽培,需要从品种,技术指标调整,提高产量,减少投入等各方面进行优化,适应食用菌产业展趋势,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思路。

 

36

项目名称

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暨配套栽培技术

 

完成单位

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白怀瑾 岳振平 李焕英 樊爱娟 井晨勇  王开云 吴丽响 张广辉 朱天英 高雪玲    王茂盛 贾东升 郭利杰  

项目简介

走联合育种之路,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并在生产实践中,研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濮阳市位于中纬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裕,环境无污染,水稻灌浆期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比较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优质,是我国著名的优质高产粳米产区,水稻更是我省沿黄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濮阳已成为我省粳稻面积最大的地区,面积约50多万亩。并且生产的稻米品质优、口感较好。但是,目前水稻生产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稻育种技术力量薄弱、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品种多乱杂;栽培模式过于陈旧等等。为此,课题组走联合育种之路,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宁夏农林科学院、江苏淮安农科院、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北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加入了河南省水稻创新联盟。几年来在常规种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育种材料,特别在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筛选出了一批表现较为突出的超高产材料,包括常规水稻新品系濮淮粳系列,其中濮淮粳6548亩产高达750千克;滇杂系列新品系8个;黑米新品系2个,香米新品系1个。同时,我院已借助现有常规粳稻育种材料与全国协作交流的优势,目前有共享种资材料1300个,组合56个,高代材料500余份。协作河南农业大学“水稻栽培技术集成”项目,通过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的技术路线,尽快实现水稻产量新突破,将是为期不远的。濮阳市目前在育种方面仍属空白,品种多乱杂,没有当家品种。所以通过引种--筛选—栽培途径,筛选出适合我市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系)。在品种引进和选育上,注重“南短北长”的原则(南方生育期短,北方生育期长的材料),搞好联合育种。联合云南农业大学,进行杂草稻研究,在黄河中下游采集杂草稻资源56份供分析研究。

在配套栽培技术上,运用生物可降解钵毯一体化秧盘技术,水稻钵形毯状育苗机插技术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创,适于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点的新型水稻机插技术。针对传统盘育苗机插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秧苗,按块定量取秧机插,可提高插秧机取秧的精确度,实现钵苗机插。该技术结合了钵形秧苗和盘育苗机插的特点和优点;具有成苗高、秧苗素质好,机插质量好,伤秧伤根少,秧苗返青快,增产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在全国10多个省区示范推广,一般增产5-10%。水稻旱直播,解决了水稻育插秧带来的周期长且投入高的难题,充分解脱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不同基质对水稻生物性状产量的影响,并采用秸秆生物质炭代替草炭,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加入了木醋液,为基质提供全加营养(专利申请号:CN201710822773.1);生物质炭基复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该肥应用农作物秸秆,粉碎、造粒,限氧炭化,依靠炭的吸附性,和NPK以不同比例的混合,生产出专用肥,使肥料具有长效性,而且提高肥效50%左右,降低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以上技术在河南的濮阳、新乡,江苏、东北三省都得到了展示和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7

项目名称

高产稳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豫麦158的培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赵永涛  张中州  张锋  袁谦  甄士聪  赵花周  齐晓红  许勇  范守学  袁立贺  张文斐  袁永强  郭志刚  谢连芳

项目简介

1、豫麦158的选育

豫麦15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采用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技术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于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4004

豫麦158优点突出:(1)高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0.7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5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85%(2)品质好,两年区试品质分析结果达到中强筋标准。(3)综合抗性好,两年区试田间自然发病高抗条锈病、叶枯病,对纹枯病和叶锈病有一定的耐性。(4)适应性广,半冬性,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2、豫麦158栽培技术研究

2014-2017年连续四年设置豫麦158栽培试验针对豫麦158各项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熟化配套,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制定了豫麦158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为豫麦158的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2、豫麦158高产示范

2015年在漯河市源汇区前袁村建立豫麦158高产示范方,漯河市科技局、农业局组成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38.6千克,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64.2千克。2016年继续在漯河市源汇区前袁村建立了豫麦158高产示范方,漯河市科技局、农业局组成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32.8千克,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83.9千克。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豫麦158发病较轻,产量几乎不受损失。2017年在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春庄村建立豫麦158高产示范方,漯河市农业局、漯河市科技局组成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84.4千克,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32.4千克。连续三年的高产示范,熟化了豫麦158的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同时也为豫麦158在经销商和农民群众中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为豫麦158的示范推广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推动了豫麦158的大面积推广。

3、豫麦158应用推广

   河南现代种业有限公司和河南郾丰种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经营豫麦158,推广三年来,两家公司与育种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紧密合作,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售后服务一条龙的生产格局。由于豫麦158自身条件优秀,加上示范推广得力,被黄淮南片多省推荐为主推品种,三年来累计推广1655万亩,增产粮食2.7亿公斤,农民增收5亿多元,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通过国家审定小麦新品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进一步探讨了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育种技术结合小麦当地加代技术在河南省的应用。整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为黄淮麦区小麦生产和小麦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38

项目名称

国鉴甘薯品种广薯87的引进与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集成及应用

 

完成单位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张勇跃 房伯平 刘志坚  秦素研  陈景益  黄立飞  樊骅  鲁进恒  贾廷伟  王俊霞  孟凡奇  陈光  戚占民  李娜  张航

项目简介

国鉴甘薯品种广薯87的引进与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集成及应用,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根据我国"十二五"甘薯品质和抗病鉴定辅助育种技术的要求,以及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南方育种岗位“十二五”目标任务,而确立的自选课题。项目起止时间为20101月至201612月。

我国甘薯育种目标总的趋势是产量一直是重要的指标,优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抗病由单抗到多抗,用途由兼用到专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甘薯作为副食和休闲食品。选育高胡萝卜素品种已成为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甘薯育种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育成的食用型品种数量有限,育成品种在某些性状上有缺陷,在鲜薯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不能同时兼顾,真正突破性的品种较少,远不能满足我国甘薯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需求。

本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引进鉴定适合河南省乃至北方薯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质高产食用和加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以此推动甘薯种植业和淀粉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甘薯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甘薯综合效益,并创造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广薯87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从杂交母本广薯69的计划集团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2006年分别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和广东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是优质、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熟食味好,商品性好。漯河市农业科学院2010年将广薯87引进到河南省,该品种引进以后,连续多年分别在河南省中南部的漯河、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南阳等地进行试验和示范,2014年参加河南省甘薯新品种鉴定试验,2013~2016年连续4年高产示范验收均通过了亩产薯干吨粮,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2017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

推广应用前景:广薯87甘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符合甘薯种植和加工市场需求,其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泛,适宜在河南省春夏薯区广泛种植。既可作为鲜食和加工用供应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生活保健方面的要求,又可以作为优质淀粉生产原料,加工制作优质粉丝、粉条,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薯87引进我河南省后,采用边试验边示范的方法,在参加河南省甘薯生产鉴定试验的同时,在我省部分地市安排新品种示范基地、繁育基地,为该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薯87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该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对促进我省甘薯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增加了甘薯的附加值,促进了甘薯品种的更新换代,推进了国内甘薯育种水平的提高。由于在生产上表现突出,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应用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底已在洛阳、驻马店、许昌、漯河、南阳、周口、平顶山等地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111.8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6273.0万元。

 

39

项目名称

优质、多抗、矮秆花生新品种漯花4011选育与示范

 

完成单位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周彦忠  马学军  乔新敏  胡文静  王帅兵  田香伟  王东  李斯佳  王芳   聂元军   程冲   东红亮   马德超   陈梅  闻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结合我国花生生产需要,选育优质、多抗、高出仁率、矮秆抗倒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花生新品种漯花4011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该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20152015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15152E。获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082102120006)和国家农业科技转化项目(编号:2014GJNZY0010)支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2篇。

1  项目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1.1  充分研究当前花生生产中的问题。确立选育优质、多抗、矮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花生新品种育种目标。

1.2  技术路线

宽基础、高起点、富变异、优中选优,充分研究和利用目前国内种质,构建具有各类优异种质的杂交组合群。从种质材料中优选出漯选1号与伏花生组配,漯选1号具有含油量高、出仁率高、抗青枯病、矮秆、抗倒性强等优良特性;伏花生具有高产、早熟、含油量比较高(54.37%)、适应性广、结果集中的特性。

运用多种比较方法,在创建优异组合群体中选择,育成符合预期目标、适宜生产应用的新品种,同时研究配套栽培技术。

2  创新点

2.1  品种创新

育成花生新品种漯花4011同时具备了高产、优质、抗病、高出仁率、矮秆抗倒、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特性。解决了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病、高产与矮秆之间的矛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1.1  品质优异, 含油量高

籽仁含油量56.20%。含油量在2005—2016年长江流域通过国家鉴定所有品种中为最高。

2.1.2  矮秆、抗倒性强,可以减少花生控长剂使用,适宜机械化作业

漯花4011主茎高28.0cm,侧枝长29.1cm2007—2016年长江流域通过国家鉴定所有品种中漯花4011株高最低。

2.1.3  抗青枯病 

2009年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对漯花4011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高抗青枯病。为2007—2016年长江流域通过国家鉴定所有品种中抗青枯病的二个品种之一。

2.1.4  出仁率高

出仁率76.0%2007—2016年长江流域通过国家鉴定所有品种中,出仁率达到76.0%六个品种,漯花4011为其中之一。

2.1.5  产量高

2009—2010年参加国家(长江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2009年平均籽仁产量3111.00 kg/hm2,比对照中花15号增产6.93%,增产极显著。2010年平均籽仁产量2855.55 kg/hm2,比对照增产3.72%

2011年参加国家(长江片)生产试验,平均籽仁产量3415.05 kg/hm2,比对照增产8.66%

20151016,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漯花4011百亩示范方验收测产,产量达到6659.70 kg/hm2

2.2  品种研究利用的创新

2.2.1  研究制定了《漯花4011栽培技术规程》《漯花4011原种繁育技术规程》,建立了漯花4011原种繁育技术与良种良法配套的示范推广模式。

2.2.2  推广方式多种多样。采用授权经营、联合经营、项目招标、项目支持推广的方式,通过创建高产示范方、多点高产示范户、召开栽培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会、科技下乡服务、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3  经济和社会效益

    3.1  经济效益   通过授权经营,近三年为企业增收13159.188万元,增利润4080.2215万元,

3.2  社会效益

截止201712月,漯花4011累计推广面积31.553hm2,可增收花生籽仁6692.462kg,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3539.696万元。

因漯花4011矮秆、不倒伏,不需要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每公顷至少可减少15元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费用,共可减少投资473.300万元。总计可增收节支54012.996万元。

 

40

项目名称

无刺水果型黄瓜“绿翠”系列杂交种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郑州大学  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河南省荥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史宣杰 位 芳 马 凯 师恭曜 杨凡 贺桂仁 蔡毓新 宋淑敏 陈建峰 曹刚强 臧新 赵秀山 赵肖斌 唐艳领 赵林萍

项目简介

黄瓜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也是我国栽培面积前三位的蔬菜作物之一,截止2002年底,我国的黄瓜栽培面积已达125.3hm2,比1980年扩大了3倍,在我国的菜篮子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先进的黄瓜生产种植技术,育种的目标由培育通用型品种转而向培育光皮、无刺品种类型的专用型为主。而我国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仍然是抗病、密刺品种,由于果皮有刺、瘤,农药的残留量高,食品安全不易达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黄瓜出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保护地栽植最广泛的作物的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大、中城市和旅游地区农药残留量少、更环保安全的无刺光皮黄瓜销量急速增长,市场供不应求,是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果、菜兼用型品种类型。

鲜食黄瓜在国内的育种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天津黄瓜研究所已育成了华北型津研、津优、津杂系列品种在全国各地推广,上海的杨杂、南杂等华南型黄瓜系列品种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上述系列黄瓜品种均为强雌性品种,高产优质的无刺型、全雌性黄瓜品种的选育在我国鲜有报导。我国一些外向型出口企业种植的无刺小型黄瓜品种全部引自国外。欧洲鲜食类短果型水果黄瓜,与普通黄瓜相比,具有果面柔嫩、光滑、无刺、色泽均匀、口感脆嫩、瓜味浓郁,农药残留量少;瓜型小、单株结实能力强,每株结瓜可多达5060条;雌性强,多为全雌性或强雌性,耐弱光能力强等特点,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普通黄瓜。为此,为了适应环保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满足我国黄瓜设施生产的产业化需要,开展本项研究,选育适应于设施地栽培的光滑型黄瓜新品种,满足高产、抗病、优质设施地栽培急需、满足人们追求环保健康、口感优良的生活需求。

目前,市场上水果黄瓜多以进口品种为主,如戴多星、拉迪特、塔桑、康德等,存在种子成本高,适应性、抗病性差,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缺点。因此,选育适合我国,尤其是适合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水果黄瓜新品种对于缓解这一矛盾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引进国外水果黄瓜品种进行高代自交系培育,通过强雌性系及全雌性系亲本的创制;早熟、丰产、优质无刺型黄瓜一代杂种的选育等工作,现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水果黄瓜新品种绿翠系列,该系列品种果实肉质脆嫩,黄瓜风味浓,品质特性适合消费习惯,种子价格比引进品种低廉,适应性、抗病性较引进品种更强。绿翠为早熟、丰产、优质、全雌性水果黄瓜一代杂种。通过工厂化穴盘嫁接育苗技术及规范化无公害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建立了全雌性加工小黄瓜新品种的丰产生产技术规范。

项目开展期间,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育出绿翠系列无刺黄瓜新品种2个先后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获授权国家新品种保护权1项。培育的黄瓜优良新品种已在河南、湖北、安徽多个省份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36万亩,新增效益1.04亿元。

 

41

项目名称

突尼斯软籽石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河南榴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农商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刘中甫  张四普   刘晨光  赵秋叶  刘丙超  刘岩 牛佳佳

项目简介

    石榴是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枣庄、安徽怀远、陕西临潼、云南蒙自、新疆叶城、四川会理、江苏和河南等地。我省主要分布在河南荥阳、开封和信阳等地。我国石榴主栽品种包括山东大青皮甜、泰山红、峄城大红袍、三白甜,陕西净皮甜、大红甜和河南豫石榴1号、豫大籽石榴等200多个品种,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籽软可食的软籽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石榴作为一个软籽石榴品种,从1986年由突尼斯引入到中国,经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多年的观察记载、品种对比和区域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性状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01年被河南省林业厅认定为林木良种在我省种植推广。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项目,可以改变消费者吃石榴吐籽的习惯,改善和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给果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关键技术和创新点有以下方面:1)对突尼斯软籽石榴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记载、品种对比和区域试验,并进行了河南省林木良种认定。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突尼斯软籽石榴果实品质较高,突出优点是果实种子硬度极软,可以直接下咽,结束了消费者吃石榴吐籽的历史,改变了消费习惯。(2)形成了一套突尼斯软籽石榴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突尼斯软籽石榴育苗技术、栽植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3)以突尼斯软籽石榴为亲本,选育出系列软籽石榴品种红如意和红双喜。以满足消费者对成熟期和果实色泽等方面的不同消费需求。(4)突尼斯软籽石榴经济价值较高,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突尼斯软籽石榴经济价值很高,每市斤售价1020元,而常规石榴品种市场售价仅23元。刘中莆在荥阳市高村乡刘沟行政村示范推广突尼斯软籽石榴20多年,目前该村已发展面积4000亩,亩产量3000-5000斤,亩效益3-5万元。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200元上升到现在的15000元,从当年的贫困村跃升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村。近年来我省南阳、信阳和驻马店等地,四川、云南等地发展面积很大。推广应用情况:从2000年开始,已在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发展软籽石榴4000亩,辐射面积4.7万亩,亩产3000斤,亩效益3-5万元,新增经济效益累计20亿元;2010年起在孟津县小浪底镇石门村发展2000亩,新增经济效益6亿元;2010年起在南阳市内乡县龙青山茶果合作社发展1000亩,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2012起,通过河南地地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面积2万亩。

 

42

项目名称

品牌导向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郭芳阳、李淑君、吴照辉、李建华、程玉渊、刘巧真、杨立均、桂炎伟、陈广晴、阎小毛、张晓娟、黄海棠、李雪君、李彦平、俎建民

项目简介

1.目的意义:

针对近年来一些卷烟企业反映:河南烟叶浓香风格特征有所弱化、烟叶单叶重偏大、氯含量偏高等问题,项目组以卷烟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质量和提高原料供给能力为目的,开展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项目实施提高了河南烟叶质量,进一步彰显了浓香型质量风格,带动了烟叶质量水平的恢复和提高;为上烟集团提供了风格突出的浓香型烟叶原料,满足了“中华”品牌发展及“降焦减害”原料需要;项目通过技术标准体系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河南烟叶以品牌为导向的烟叶标准化生产,同时,围绕烟叶原料供应的基地化,特色化,突出了市场供给需要,树立了品牌导向和注重质量特色的新理念,提高了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

2.应用技术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农业试验、对比归纳、系统分析、技术创新等研究方法,坚持农业研究与工业评价结合、烤烟生产与大农业结合、单项研究与技术集成结合,围绕品牌导向原料需求,提升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质量,提高原料供给能力,开展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

3.关键技术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专题:I.豫浓香烟叶质量特征评价,在完善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对豫浓香烟叶完成质量特征评价,找出质量优势与存在缺陷;II.气象因子与烟叶浓香型风格关系研究,分析河南浓香型质量风格气象条件,在生育期内优化气象要素配合与应用;III.浓香型烟叶优势新品种与良种良法技术配套研究,从品种的遗传特性上挖潜品质特色;IV.彰显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从轮作制度、移栽期、群体结构、优化鲜烟叶等研究栽培配套措施;V.彰显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成熟采收、烘烤工艺优化研究,从成熟度、上6片采收、烘烤工艺优化等方面研究相关技术方法;VI.烟叶氯的吸收积累和降低烟叶氯含量研究。通过以上6个专题,针对存在的质量缺陷,提出解决的技术办法和途径,从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方面,形成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并以工业企业烟叶原料基地单元为平台,集中示范应用。

4.创新点

明确了“中华”品牌导向的豫浓香特色烟叶风格特征及质量存在问题。②筛选出了彰显豫浓香特色的豫烟6号、豫烟10号、豫烟7号和NC2974个优势品种,并配套主要栽培措施示范推广。③明确了烤烟氯积累规律以及不同灌溉方式土壤氯淋溶特征,分析了烟叶氯含量影响因素,提出了滴灌、覆盖麻地膜、套种碱蓬等烟叶降氯措施。④围绕“中华”品牌需求与彰显豫浓香质量风格,集成了“减氮增密、适期移栽、优化结构、上6片成熟采收、增香烘烤工艺”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中华”品牌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体系。

5.应用情况

项目在许昌、平顶山、南阳、漯河、驻马店市涉及到的上烟集团基地单元和所在的县进行了推广应用,2013-2016年推广应用面积合计为56.7万亩。烟农新增效益6519.01万元,烟草企业新增利润合计916.6.48万元,新增税收合计1303.8万元。

6.项目知识产权产出

发表论文14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并发布河南省烟草公司企业标准10项,提出了5项技术规程。

 

43

项目名称

畜禽无抗饲料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河南雄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徐彬 邓文 许锐 李绍钰 马慧慧 王琳燚 周小娟 魏凤仙 周磊 蔺萍 裴其伟  戴玉瑞 钟金凤 孙全友 张世昌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肉鸡肉质改良及肉鸡无抗饲养的饲料营养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编号:2006BAD12B07-10,资助金额20万;“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152102110125,资助金额10万;“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规模化猪场安全高效环保饲料开发与示范”,项目编号:112201110023,资助金额30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扩大。畜产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成为影响当前畜牧业和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动物产品安全性受到质疑,肉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饲料添加剂的免疫增强作用达到减少抗生素用量、预防动物疾病的目的成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方向之一。开发以高效、无残留、安全、生态、绿色、经济的饲料添加剂,用以增强畜禽免疫力,达到既改善畜禽品质,同时又提高疾病抵抗力的作用的安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对河南省畜牧业及肉食品加工工业持续发展有着意义重大。

本项目针对目前规模化畜禽生产由于养殖数量、养殖密度的加大,导致的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养殖风险加大,养殖效益下降,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研究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对猪、鸡生长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筛选出高效、无残留、安全、经济的饲料添加剂,并通过对饲料添加剂的组合效应研究,形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态环保型无抗饲料技术,开发出序列产品配方,并进行推广与示范。

本项目的创造性和先进性:①开展了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酵母细胞壁、酸化剂等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对猪、鸡生产和免疫机能影响单项研究,明确了各单项添加剂的作用;②开发出猪系列无抗饲料添加剂配方3个;③开发出系列免疫增强型肉鸡无抗饲料产品3个;④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个,编写出版《生猪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肉鸡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各一本。

本项目的成熟程度高,形成的猪、鸡无抗饲料产品已经在河南郑州、鹤壁、驻马店、信阳等地饲料养殖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4

项目名称

河南优势油料蛋白高值化加工技术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黄纪念      张丽霞  裴新涌 宋国辉  朱笑鹏  李莉  贾聪 魏松丽  孙晓静    高文超

项目简介

花生、芝麻作为河南优势油料作物,年产量分别为450万吨、30万吨左右,均居全国首位,对维持全国花生、芝麻生产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花生、芝麻主要作用榨油,由于消费者对浓香型花生油与芝麻油的喜爱,花生、芝麻制油中有高温焙炒生香工艺,因而每年产生百万吨以上的高温花生、芝麻饼粕。高温饼粕中虽富含蛋白,但是高温作用导致蛋白变性,降低水溶性,影响提取分离与加工利用。目前,高温花生、芝麻饼粕仅作为饲料使用,产品附加值低且资源浪费。蛋白降解产物肽类与氨基酸,除具有易吸收的优点外,且有些肽类与氨基酸具有有益的生理活性,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消费市场广阔。将低值蛋白制备成高附加值的肽类或氨基酸成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发热点。

鉴于此,本项目以高温花生、芝麻饼粕为原料,采用亚临界水、固定化酶技术制备肽类与氨基酸,实现了高温花生、芝麻饼粕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相关企业市场竞争力,刺激对花生、芝麻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油料作物的资源优势,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我省从农产品加工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强省转变,对加快我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研究内容:首先从高温花生、芝麻饼粕中提取蛋白;将蛋白采用亚临界水降解、超滤、柱层析或纳滤结合树脂吸附制备寡肽与氨基酸;另外,将蛋白采用固定化酶酶解,酶解液脱色、纳滤脱盐、超滤粗分离,柱层析制备活性肽。项目关键技术:亚临界水降解蛋白制备寡肽与氨基酸条件确立、固定化酶制备与酶解条件优化,膜分离过程中超滤膜、纳滤膜筛选与膜分离条件优化。

项目创新点:

1. 建立亚临界水降解高温芝麻饼粕制备氨基酸与寡肽技术,拓展了高温芝麻饼粕的增值利用途径。该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纯化处理量大、产品品质好的优点。

2. 完成固定化酶制备芝麻、花生ACE抑制肽工艺的建立与优化,为工业化推广奠定了有力条件。固定化Alcalase酶制备芝麻ACE抑制肽时,肽生成率和ACE抑制率分别为86.35%65.5%,最高ACE抑制活性的组分IC501.624 mg/mL;固定化碱性蛋白酶与固定化胰蛋白酶分步水解花生蛋白制备ACE抑制肽,其肽产率为89.97%ACE抑制IC500.495 mg/mL

3. 将活性炭脱色与膜分离技术应用与活性肽分离纯化。为提高纯化工艺的处理能力与工作效率,将活性炭脱色、纳滤脱盐、超滤膜分离引入纯化工艺,其中活性炭处理脱色率为81.59%,短肽回收率为84.27%,采用纳滤膜脱盐时,脱盐率为81.24%,多肽回收率为98.56%

截止目前,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2项,发表论文5篇(3EI),项目成果在郑州一村食品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戈锐粮油有限公司、深圳市江牧实业有限公司应用,2015-2017年间新增收入5550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5

项目名称

《实用养猪全书》

 

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拟授奖等级

贰等

主要完成人

白红杰、赵博、高彬文、高方、邢宝松

项目简介

养猪业在我国畜牧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均占据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国的养猪数量、产肉数量均为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我国养猪区域分布广,行业集中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使我国养猪水平还很低,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

随着对我国整体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报酬提高、生产成本提升、加上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等原因,使养猪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表现出效益持续下滑、周期波动大、中、小型养猪户数量急剧下滑等现象。

为了提高养猪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加养猪收益和推进养猪业健康发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实用养猪全书》一书,《实用养猪全书》是在《实用养猪大全第2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规模化养猪发展的需要,整理、提高的养猪专业书籍。全书根据我国当前养猪状况、养猪从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并配以案例卡片、专家提示等内容,深入浅出,阅读起来轻松活泼,通俗易懂,最大程度满足养猪从业者基础素质偏低,又满足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强。通过本书学习,并掌握了关键技术后,为养好猪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技术保证。本书是根据多年来在养猪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对当前养猪业生产现状,经验教训,便于广大养猪者交流经验、共同分享、共谋发展,共同推动养猪健康发展。《实用养猪全书》在提高养猪从业人员、专业户、农民整体素质上发挥促进作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推动了养猪产业化发展进程;保护了养猪自然环境、提高了猪场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取得更快的发展。为实现养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养猪全书》遵从知识由浅到深的结构,从基层知识入手、管理、生物安全,分三个部分、三个层次,介绍了现代化养猪概况、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品种及利用、猪的繁殖、猪的营养、猪场建设、猪场管理、技术规范、疫病防控等。系统而全面的涵盖了整个养猪过程,其技术路线为:种质资源→营养→猪舍标准化→养殖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疫病防控及生物安全。

《实用养猪全书》总结提炼了养猪关键技术:一个基础(品种)、两个保证(营养和环境)、三个配套技术体系(养猪生产工艺标准化技术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技术体系)。

《实用养猪全书》一书有四个创新点,分别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在本地猪只综合利用外来优秀猪种的生产实践中应用、猪的公猪站建设及人工深部授精技术、养猪经济规律和养猪经营管理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技术和烈性猪病净化技术在生产中精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