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文娇 张芸)8月26日,河南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暨培训会在新乡平原示范区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葡萄示范园区召开。会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及葡萄种植领域的1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河南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为我国葡萄主产区之一,河南葡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据了解,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53.8万亩、产量91.4万吨,分别位列全国第5位和第6位,已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阳光玫瑰作为热门品种,在全国种植面积约150万亩,河南超10万亩。然而,当前阳光玫瑰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种植面积过大导致产能过剩,部分种植户过度追求高产,不仅引发果实口感下降,还因用工成本攀升、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原因致使市场价格低迷,出现滞销现象,产业整体效益下滑。
此次活动以“展示技术成果、优化品种选择、丰富市场供给”为核心目标,现场设对52个葡萄品种进行了品鉴。专家团队围绕“省工、优质、色彩丰富、风味多样”的品种标准,筛选适配河南气候与种植条件的优良品种,为种植户品种更新提供科学参考。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浆果(葡萄)研究室主任吕中伟研究员介绍,示范园区采用简易避雨、大棚促早、连栋避雨三种种植模式,共种植葡萄品种100余个。此次品鉴的52个品种中,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并已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紫香玉”“紫蜜玉”“脆香蜜”表现尤为突出,凭借管理简易、品质优良、口感出众的优势,赢得现场代表一致好评。
针对当前阳光玫瑰产业痛点,专家在现场观摩环节给出明确建议,必须将“品质提升”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优质优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研究员指出:眼前示范园区内种植的阳光玫瑰通过科学管控,亩产稳定在2500斤左右,单穗留果40粒,单粒重12-13克,单穗重约1.2斤,果实泛黄、香味浓郁,售价高于市场价的5倍左右,凭借高品质赢得消费者青睐,园区现场购买与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成为优质优价的生动案例。
在室内培训环节,行业专家围绕葡萄产业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展开专题分享。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海波研究员,围绕“葡萄高质量生产技术”进行了专题报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科学家刘崇怀,解读了葡萄产业进步与品种演变,梳理了产业发展脉络与品种迭代方向;河南中远葡萄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鹏研究员分享了大园区葡萄园管理经验,提供了规模化种植管理解决方案;郑州郑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杜小亮,聚焦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种植户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尚泓泉在总结中表示,作为省内葡萄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团队多年来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方面成果丰硕,已累计登记审定葡萄品种6个。“十四五”期间,团队建设葡萄示范园20余个,技术推广面积达61万亩,带动产业新增效益60余亿元,同时还多次接待多国政要参观考察,成为河南农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他坚信,此次现场观摩暨培训会将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推广先进技术,为河南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本次活动得到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河南优势产业支撑计划林果专项葡萄专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