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河南日报客户端》:河南省农科院与兰考县探索科技兴农院县共建“兰考路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景丽 杜涛

蜜瓜香甜脆爽,凭借独特口感与品质畅销全国20多个地区,让仪封镇的农户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脱毒红薯在兰考的沙土地里汲取养分,孕育出软糯香甜的绝佳风味;高油酸花生颗粒饱满,承载着考城镇农民丰收的希望。十年间,“兰考新三宝”——蜜瓜、红薯、花生,不仅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兰考农业的闪亮名片。它们正是河南省农科院与兰考县实施院县共建项目、成功探索“科技兴农”现代化路径的生动见证,书写了从农业示范到全国样板的辉煌篇章。

科技引领,重塑农业产业格局

如果在采摘时节走进兰考的蜜瓜大棚,翠绿的藤蔓间挂满了圆润饱满的果实,清甜的香气扑鼻而来。十年间,兰考蜜瓜从无到有,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年产值超7亿元,成为兰考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一蜕变背后,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无私奉献和科技支撑。

“兰考蜜瓜的成功,离不开科技的精准对接和持续投入。”院县共建(兰考县)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尚泓泉深有感触地说。自2014年院县共建项目启动以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兰考土壤、气候条件,引进并培育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蜜瓜新品种,同时集成示范了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栽培技术,让蜜瓜产业在兰考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不仅是蜜瓜,兰考的花生、红薯等传统作物也在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了转型升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推广,让兰考花生品质大幅提升,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值突破15亿元;脱毒红薯的种植,则让红薯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成为兰考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高效协同,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兰考模式的成功,离不开高效协同的科技支撑体系。省农科院通过挂职副县长机制,实现了院县双方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挂职科技副县长成为纽带,不仅协调解决了科技示范推广中的诸多难题,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项目实施‘五精准’策略,是我们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尚泓泉介绍说,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团队精准组建、对象精准选择、技术精准示范、服务精准到位,确保了科技项目的有效实施。同时,“科技服务‘三到位’”模式,即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以及“示范推广‘四方式’”,通过政府、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在兰考的田间地头,省农科院专家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带来了科技兴农的理念和信心。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线上答疑等多种形式,省农科院专家将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真正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

高标创建,打造农业产业品牌

在兰考,农业产业品牌的建设同样令人瞩目。通过应用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市场物流体系,兰考成功打造出了“拼搏兰考好产品”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兰考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兰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武军表示,通过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还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如今,“兰考蜜瓜”“兰考红薯”“兰考花生”等品牌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兰考县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兰考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整县推进,树立现代农业样板

兰考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县域推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院县共建合作项目,兰考成功引导了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和力量的下沉,围绕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还推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兰考已成为中部地区整县域推进高标准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的示范区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兰考县将继续深化院县合作,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兰考智慧和力量。

从示范到样板,兰考县在“院县共建”模式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现代化路径。这条路径不仅改变了兰考的面貌,更为全国县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随着院县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兰考模式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引领中国农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