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大豆栽培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被称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等句子。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主要的食用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中国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源地。 距今9000~7000年前后,分布在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时代的先民已经开始利用野生大豆属植物。 到距今5000~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大豆已出现较为明显的驯化特征。在河南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山西陶寺、陕西周原等地遗址,都出土了尺寸介于野生和栽培之间的炭化大豆。 夏商以后,大豆种子的尺寸明显增加,这一驯化过程一直延续到汉代。 春秋战国时期,大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和主粮,与小米并称为“菽粟”。《管子》中说“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说明大豆在当时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汉代,大豆的种植规模和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从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氾胜之书》来看,当时大豆已经在中国广有栽培。洛阳等地汉墓出土的陶仓上还写有“大豆万石”的字样。 豆制品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在大豆栽培和利用方面的又一重要创造。汉代以后稻麦替代了大豆的主粮地位,大豆向着应用更广泛的副食和调料方向发展。在西汉时期,人们已开始用大豆为原料作豆酱,并逐渐发展为制造酱油;而相传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更是成为经久不衰的食材。 大豆约于秦代自华北引入朝鲜,又传入日本,18世纪后才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