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不同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众多院士专家在今年的科协学术年会上认为,发展节水农业,是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的必然选择,而北方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发展节水农业应当走不同的道路。
目前,我国年用水总量为5600亿方,正常年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在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600亿方,工业用水1100亿方,其余都是农业用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说,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建立节水型社会、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的必然选择。
他说,节水农业涵盖了节水灌溉农业、有限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三种类型,在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之间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有效地实施农业节水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有限灌溉将成为缺水区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趋向,应给以充分的重视并着手推行。
他提出了我国北方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应当发展的三种不同节水农业趋向:
一、干旱地区应当充分认识生态用水对农业及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应当走高起点的现代节水技术灌溉农业之路。
我国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8%,集中分布在西北,以新疆面积最大。新疆属于典型的无灌溉即无农业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量为778亿立方米,亩均灌溉定额约800立方米,高出华北地区一倍。目前,新疆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90%以上,同时为保证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及绿洲-荒漠过渡带天然绿洲的防护功能也需要消耗大量用水,因此说,新疆农业与生态耗水量较大有其客观上的需要;同时资料表明,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占到地表水资源量的55%,开发程度已经不低。但是,新疆净利用水量只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8%,说明节水潜力有待挖掘。
目前,新疆农业灌溉面积已经达到6000万亩,却还在以外延式扩大灌溉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忽略了10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专家认为,除一些尚有一定引水潜力的河流外,其他地区不宜再扩大灌溉面积,农业生产应在节水前提下,本着“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求的发展,一开始就应当在较大的经济投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下,努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量采用管道输水,实行激光平地,发展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水技术,应用自控技术实施精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体系。同时,要科学地确定生态用水和社会经济用水的适宜比例,总用水量的50%以上应当分配给生态耗水。
山仑说,通过总结新疆各地在推广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成效,可以认为近期内将平均灌溉定额从每亩800立方米降低到600立方米是可能做到的。
二、半干旱地区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产潜力,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发展小型灌溉。
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同时由于生产力低下造成滥垦滥伐的现实存在,致使半干旱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该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以旱作农业为主,多数地方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0%,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
据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总量为3000亿立方米,约为地表水资源量的5倍,平均降水量尚处于可正常进行农田生产的范围之内。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主要应依赖于自然降水,农田生产在继续搞好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应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当前应加强研究并广泛推广覆盖技术和雨水集流补灌两项实用技术。经多点长期实验证明与示范证明,近中期内使该地区旱作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左右是可以做到的。
三、半湿润地区要强调“水旱并重”,切实加强旱作高产田建设。
黄、淮、海半湿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3%。以山东省为例,年平均降水量676.5毫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立方米,亩均307立方米,说明降水量适中而水资源紧缺是其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建国以来山东灌溉面积增加约7倍,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灌溉事业的发展迅速,这是另一个特点。
半湿润地区可以实现旱作粮食高产,莱阳农学院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摸索出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的成熟旱作技术。专家认为黄淮海半湿润地区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今后要本着"水旱并重、以丰补歉"的原则推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水旱并重"主要强调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为基础,切实加强旱作高产农田建设,并做好部分水地改为旱地的技术储备;"以丰补歉"系指为适应剧烈的年际间气候变化,主动采取以丰收年补歉收年以及区域调节的应对策略,适当加长粮食生产计划周期,充分发掘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作者: 高峰 吴晶晶)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科技网 (200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