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有人欢喜有人忧
到转基因作物,很多人对其内涵不甚了解,其实不少农民已在地里种上了这种作物,不少消费者也正在吃这种作物以及用这种作物加工的食品。
发展
人们可以把鱼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草莓等植物中来抵御寒冷,把某些细菌的基因转移到棉花、大豆的植株中,以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受害虫的侵袭。这些被转入了外来基因的作物,就是现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转基因作物。
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首次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市场。从1996年开始,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猛增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5年间增长了30倍。目前,已有13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居前4位。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国家“863”计划的启动为标志。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已达50种以上,基因100种以上。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转基因作物也主要集中在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和番茄5种作物上,其中已获准进入商品化生产的6种转基因农产品是:两种抗棉铃虫棉花、耐贮存番茄、抗花叶病毒的番茄与甜椒、转基因矮牵牛花(具有观赏价值)。转基因抗虫棉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2002年全国的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达到194.3万公顷,占我国棉田面积的48.8%。
近几年我省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及种植面积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以转基因抗虫棉发展最快,已占全省植棉总面积73.4万公顷的70%以上,而其他4种获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只有零星种植。
争论
我国自2002年3月开始实行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规定转基因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向国家农业部门申报使用转基因产品标识,在产品销售中亮明身份,即说明该产品属转基因产品,或其原料属转基因产品。这样规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
转基因农产品在发达国家争论最激烈,尤以欧洲为甚。反对的一方担心重新组合的基因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复杂、长远的不利影响,赞成的一方认为这种担心缺乏证据,而眼前的益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也提高了质量。除了科学上的争论,贸易上的竞争更为激烈。欧洲国家利用科学上的争论来保护本国农产品,而出口转基因农产品最多的美国则频频与筑起绿色壁垒的国家打贸易官司。
因为存在着争论,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作物受到了很大限制。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做出规定,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将不超过总面积的30%;在泰国,农民担心转基因棉花与水稻(泰国香米誉满全球,价值高于棉花)之间异花授粉(棉花和水稻在植物分类上不同科,根本不可能互相授粉),就焚烧了转基因棉田。
在我国,也存在着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争论,但不怎么激烈,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关心农产品是否被农药污染。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在这场争论中是获益的。我国东北的大豆成本高,价格也高,但日本和欧洲国家宁肯出高价买中国大豆,也不要价格低的美国转基因大豆。
优势
转基因作物的优点是很突出的。
先说抗虫棉。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连年大暴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仅以1992年为例,北方棉区减产皮棉160万担,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严重打击了植棉业与纺织业。为了消灭棉铃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又污染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使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反而加剧了棉铃虫的危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基因抗虫棉问世了。转入抗虫棉中的基因杀虫蛋白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在85%以上,对红铃虫和玉米螟(也为害棉花)的控制效果可达90%,显著优于化学农药,种植抗虫棉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据计算,棉农种植抗虫棉每亩增收节支合计约140元,至今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4亿元。
再说转基因大豆。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石有民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豆油所用的大豆大多是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生产企业非常乐意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进口转基因大豆在我国的到岸价为每公斤1.6元左右,而国产大豆的价格为每公斤两元左右;其二,转基因大豆的质量好于一般大豆,无杂质,出油率稳定,生产出的油品质高。我国目前每年进口大豆1500万吨左右,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这快赶上了我国的大豆年产量(1900万吨)。据大豆加工专家介绍,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食用油,其安全性与用非转基因大豆制取的食用油相同。在加工过程中,转基因成分基本上都流向了豆饼,在油中的转基因成分极微,可忽略不计。因此,非常在乎转基因问题的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