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科技计划课题负责人的规定
一、总论
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往往就决定了一个研究团队甚至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换言之,谁拥有掌握最新科技的一流人才,谁就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曾召开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有全国上下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我们才能把握好人才这一强国战略的重要资源,从而推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然而世界各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存在人才不足,尤其是高水平人才不足的问题,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就更为严重。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三条,第一条是培养,第二条是引进,第三条是挖潜。
第一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级院校都获得了空前发展,目前高等院校在校生已达到1100多万,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则分别达到了26.9万和5万,接近了美国的水平;
第二条,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前列,但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据统计,2001年,在我国工作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才共16.5万多人,但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派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随技术引进来华从事技术服务的人才,真正由我国企事业单位聘请的外国人才仅两万多人。而同期仅持工作签证(不包括移民)到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才就达20万人,而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才也有9万多。
第三条,也许是我们国家目前最为忽视的一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为了打破以前所形成的老人政治,职务终身制等弊病,我们强调了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但这种做法有时也会产生弊端:即把所有富有经验或有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一刀切的排除在主要岗位之外,而忽视了这些优秀的老年人才可以继续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的事实。
众所周知,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国曾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许多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陆续到了退休年龄,新的一代却又没有接上茬。虽然近些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而使这一局面显著改观,但高级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依然存在。截止到2001年的数字,全国14万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已经有近11万人到了退休年龄,真正在岗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不超过5万人。如何发挥那些虽已退休,但经验丰富,并且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的老专家的作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普遍做法是,对于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一般不设年龄限制。这一原则不因研究课题的性质(基础研究抑或应用研究)、研究课题的领域以及研究课题的经费来源(国家级、部委级、地方级或企业级)而变化。因为在这些“民主”国家中,年龄与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一样属于不可控因素,如果把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加以克服的不可控因素作为取舍标准或者以这些不可控因素为由剥夺某些人的某种权利就有歧视之嫌,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作者: 谷竣战]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