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成果奖励
成果奖励
省部级成果

(1)成果名称:芝麻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张勋,黄纪念,侯传伟,孙强,宋国辉,张丽霞,陈传奇,芦鑫,万景瑞,刘现红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等奖

内容提要: 针对“加工工艺粗放、质量安全内控指标缺乏、终端产品快检技术落后,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时常出现苯并芘超标、碱含量超标、掺假制假”等突出问题,在分析影响芝麻制品质量安全关键工艺的基础上,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超声波辅助酶法脱皮芝麻生产绿色环保工艺、三级膜分离快速精制芝麻香油技术、芝麻炒制质控技术和三段式炒籽标准化控制技术,开发了4种快速在线质控检测技术,为确保芝麻制品的质量稳定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建立了以色差数字化为基础的芝麻香油掺假定性鉴别技术和双波长定量鉴别技术,开发的芝麻香油内标法防伪技术,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突破了芝麻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提升了芝麻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芝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发表论文10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2)成果名称:小麦胚芽综合利用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郑州精深粮食工程器械有限公司、安阳漫天雪食品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纪念,侯传伟,王汉芳,王初阳,朱新亮,刘晓永,刘现红  孙强,刘桂红,焦建伟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等奖

内容提要: 根据小麦胚芽中的油脂是富含维生素E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高营养保健油、蛋白是氨基酸全面平衡易于人体吸收的全价蛋白营养源且含有较多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谷胱甘肽这一生理特性,以现代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食品科学高新技术和生化分离手段,首次采用低温水提、超滤分离、同步提取工艺,既最大限度的提取了谷胱甘肽,又使麦胚蛋白得到较充分开发,实现了小麦胚芽中的谷胱甘肽和麦胚蛋白的同步开发;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工艺,通过参数的优化组合,使小麦胚芽油的萃取转移率达97.5%,采用阶段收集方法,使小麦胚芽油中的维生素E的含量达到4312.2μg/g,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国内同类研究;开展了小麦胚芽稳定化处理研究,研制出多层、多室流化床麦胚烘干机,解决了小麦胚芽易腐烂变质的难题;对有机溶剂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四号溶剂用于萃取小麦胚芽油,且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解决了有机溶剂萃取小麦胚芽油存在的萃取所需温度较高,溶剂残留多,萃取物料天然活性成分常遭破坏的技术难题。

(3)成果名称:芝麻木脂素类活性物质制备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黄纪念,万景瑞,宋国辉,孙强,徐占辉,王宇,詹传保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等奖

内容提要:我国虽然一直是芝麻的生产和加工大国,但却在芝麻木脂素类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方面比较落后,主要是对芝麻素的检测、生理活性及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对其它芝麻木脂素类活性物质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本项目根据芝麻木脂素类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以现代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理论为基础,运用HPLC、逆流萃取、色谱层析、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等现代高新技术,对芝麻木脂素类活性物质进行了分析检测和制备技术研究,建立了以磺酸型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芝麻林素定向转化为芝麻素酚的反应模型,使得芝麻素酚产率达85.3%;建立了薄层层析结合HPLC同步、精确测定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和芝麻素酚四种木脂素类活性物质的分析检测方法,实现了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和芝麻素酚四种木脂素类活性物质的同步检测;从芝麻林素的定向转化产物中分离出芝麻素酚的两种异构体:芝麻素酚和2-表芝麻素酚,通过有效分离纯化,得到纯度为97.46%的芝麻素酚及纯度为96.81%的2-表芝麻素酚;采用逆流萃取、柱层析等技术从芝麻饼粕中富集、纯化芝麻酚和芝麻素酚,芝麻酚的提取转移率达86.3%、芝麻素酚的提取转移率达90.7%,极大地提高了芝麻饼粕的附加值;开发出制备高纯度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的新技术以及保健用芝麻油的新工艺,且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4)成果名称:食用菌采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王安建,魏书信,阎瑞香,李顺峰,刘丽娜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内容提要:食用菌产业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整个产业链中采后保鲜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整体较低,残次菇、菌根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浅,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严重滞后于种植业,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该成果针对食用菌采后保鲜加工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副产物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一是国内外首次开发出一套真空充氮联合植物源护色剂烫漂护色技术。真空充氮烫漂技术和设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ZL201110356966.5、ZL201120445515.4),植物源护色剂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104286.3),该技术可有效取代传统沸水烫漂设备技术和硫、氯化学护色剂,具有无化学残留、环保安全等优势。二是集成高新技术开发系列特色食用菌新产品。以香菇、双孢菇、鸡腿菇、白灵菇、平菇等食用菌残次菇及其柄根为原料,应用固态汽爆(ZL201010269246.0)等新技术开发出食用菌酥糖(ZL201310399351.X)、食用菌素肠和食用菌营养全粉(ZL200910065999.7)新产品。其中食用菌酥糖和食用菌素肠已实现商品化。三是研究开发了双孢菇副产物菇柄中呈味核苷酸、氨基酸高效提取工艺技术。选取双孢菇商品化时副产物菇柄为研究对象,组合采用干法微波、双酶定向同步水解法同时制备双孢菇柄5'-核苷酸和氨基酸,整套工艺具有提取过程几乎无褐变、提取后残渣色泽浅、易利用等特点。四是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差压预冷+绿色保鲜处理+气调包装+冰温冷藏”的食用菌物流全过程动态绿色保鲜工艺技术。该技术集成应用高CO2、UV-C、O3等绿色处理技术,和紫外-可见光照果蔬保鲜装置、高二氧化碳活性保鲜包装、双孢蘑菇采收贮运专用保鲜箱,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ZL201110103846.4),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420161297.5、ZL201220245594.9),开辟了食用菌安全绿色保鲜领域的新途径,解决了食用菌物流保鲜难题。以上技术成果已在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三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5)成果名称:香椿采后减损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员:王赵改,万景瑞,朱文魁,杨慧,史冠莹等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内容提要:成果围绕减损增值对香椿采后产业链条主要环节开展研究,首先针对保鲜问题,对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精准定位,首次提出香椿冰温贮藏技术和负压脉冲剂量可控促渗技术,建立从产地到货架的冷链物流保鲜技术体系;其次揭示香椿脱水过程关键风味成分变化规律及内部水分迁移扩散特性,将梯度微波真空干燥与多段变温热泵干燥联合,创建了香椿高效低耗干燥减损技术体系,为实现香椿周年供应提供技术支撑;最后研制了营养型即食香椿菜品生产新工艺,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系列风味菜品11种,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将上述保鲜、干燥减损及深加工技术集成于香椿采后产业链条,形成一套香椿采后减损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成果,克服了目前香椿采后损失大、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6)成果名称:鲜食谷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张康逸,宋江峰,康志敏,朱笑鹏,范雯,何梦影,肖亚冬,温青玉,高玲玲,郭东旭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内容提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谷物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受科学和技术等因素制约,鲜食谷物尚未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本项目历经八年攻关,构建了鲜食谷物生产技术集成体系,为传统谷物增值利用开创了一条新途径。一是开发了鲜食谷物的机械化采收、智能化贮藏、加工新技术,突破了鲜食谷物原料供应技术瓶颈。建立了适时、择温采收和产地预冷联用技术,解决了鲜食谷物原料的营养和风味保持问题;开发了耙齿型滚筒脱粒、物理柔性揉搓脱壳、玉米旋切脱粒、螺旋物理撞击脱荚、鹰眼识别色选分级、液体比重分级等专用设备,解决了机械化收割、脱壳、脱粒难、破损率高等问题。二是开发了鲜食谷物系列产品加工技术,突破了鲜食谷物产品的品质、营养、色泽及风味保持技术瓶颈。三是建立了鲜食谷物采收、贮藏、加工全链条操作技术规程,突破了鲜食谷物产品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技术瓶颈。该成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制定地标、团标等22个,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 17篇),开发产品52种,建设生产线56条,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推广应用,新增产值30.60亿元,利润1.61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助推了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