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农业部科技项目通过验收
本报讯 (记者钟燕平)代表21世纪植保方向的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护环境健康,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在11月13日农业部组织的“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验收会”上,专家对一批得到完善和集成、能够推广的生物防治科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说,这些在稻田以菌抑菌、在蔬菜大棚以虫治虫的技术体系,与化学农药的防治机理不同,它构建了多样化的生物共存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病菌和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也没有药物残留;生物防治提高了农产品收益,成本却不比化学农药高,农民用得起。
仅在江苏就为害数千万亩的水稻纹枯病、稻曲病,近些年发病率逐年加重,而原有的生物农药种类少,性能也不稳定。如果目前使用的药物失效和禁止使用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化学农药,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江苏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承担的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高效生物杀菌剂???纹曲宁的应用与示范”项目中,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个菌种,它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而且能分泌抗生素。科研人员因此研制出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恶化病原菌的生存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合理分布的生物农药“纹曲宁”;建立了纹曲宁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田间高效使用技术体系;3年来共生产纹曲宁3810吨,累计推广面积达1900万余亩,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稳步提高了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已经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6亿多元。
蔬菜大棚的温度高、湿度大,各种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由于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高毒性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也在增加,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杀死大量害虫的天敌,而过去我国没有进行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生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实现了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以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对相关配套技术组装集成,已达到了年生产天敌昆虫30亿头、雄蜂授粉群5000群的规模;累计推广面积10.2万亩,新增产值1.1亿元。采用该项技术后,蔬菜大棚的主要虫害大大减轻,杀虫剂的使用量下降80%,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
在这次验收会上通过验收的还有几个无公害生产项目。其中山东农大承担的“优质夏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针对夏玉米专用肥料少、化肥用量超标等问题,研制出价格大大低于进口的4种无公害优质玉米专用控释肥,建立了专用控释肥的生产线。通过关键技术的完善和配套技术组装集成,提高了肥料和药剂的利用效率,农用化学品用量降低35%以上,残留污染降低70%以上;1.5万亩项目示范田的单产达713.93kg,30万亩生产基地的单产达653.5kg,分别增产23.8%和17.9%;新增总产量3188万公斤,获经济效益3845万元。
虽然我国的苹果生产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品质较差,优果率低,出口的收益很低。专家说,这与果园缺乏规范化管理有很大关系,现在是“一个地方一个做法,一个专家一套技术,一个果农一个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优质高效苹果生产技术熟化与技术体系建立”项目,完善了“改形修剪”和“果实套袋”两项核心技术,优化了适合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关键技术措施。项目将配套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制定了技术规范;建立了1.9万亩中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形成了43万亩示范基地。由于果园得到规范化管理,以生态调控、生物和物理技术的防治为主,减少了1/3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示范园的优质果率从40%提高到85%,实现新增纯收入5.2亿元,出口增长近2倍,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了苹果枝干粗皮病和果实轮纹病防治药剂,对严重发生的套袋果黑点和红点病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总结制定了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操作规程,化肥、农药和水的使用降低约1/3。项目区累计推广了51万亩,达到了无公害标准,平均优质果率达到78.6%;去年苹果出口量比2002年增1.7倍;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
农业部组织的验收专家认为,这些项目的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作者:钟燕平)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