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郸城玉米“逆袭”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15 20:08: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若凡


  “郑单819的平均亩产达到了902.8公斤”

  “秋乐368的平均亩产达到了829.4公斤”… ...

  9月11日,一场聚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暨全链条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周口市郸城县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作为本次测产专家组组长,对郸城县玉米示范区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并公布成绩。

  今年,河南部分地区玉米生产遭遇了挑战:夏玉米的播种期遭遇干旱,生长期又遭遇高温热害、渍涝寡照以及台风、南方锈病的影响。然而,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郸城县玉米示范区却以惊人的韧性,实现了“逆境不减收,顺境更丰收”的战绩。

  新品种:玉米稳产高产有底气

  走进郸城县玉米示范区,一片翠绿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

  郸城县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王雷,望着1300亩玉米田的丰收景象,感慨万千。他今年种的主要是郑单5176、郑单5179,亩产可达900公斤。在往年的丰收季节,他的玉米田亩产650多公斤;而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这样的产量无疑令人惊喜。

  骄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支持。

  “我省围绕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科技攻关战早已打响。”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主任、省秋粮专家指导组组长乔江方说,在部省联动项目和秋粮专项项目的强力支持下,今年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县郸城县的胡集乡、汲冢镇、石槽镇,围绕高淀粉玉米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示范方建设工作。

  “今年重点示范了耐密、高产、抗倒郑单819、秋乐368等优良郑单系列玉米新品种。”乔江方说,面对恶劣天气的考验,这些新品种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如同身披“科技战甲”的勇士一般,挺直腰杆、茁壮成长。

  新技术:玉米享受定制服务

  除了良种的助力外,郸城县的玉米还享受到了定制服务。在胡集乡、汲冢镇等玉米主产区,一支由农科院、农科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组成的“智囊团”纷纷出动,他们多学科融合、紧密协作,共同为玉米量身定制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解决方案。

  “科学应对高温干旱和长期渍涝寡照等不利情况,使得玉米穗发育正常、花粉量大未出现大面积畸形穗、空杆和花粒现象,保障了玉米的高产稳产。”谢瑞芝说。

  “北斗导航系统的引入为玉米的精准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来刚介绍,它能够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使得播种行距、株距更加均匀一致,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长一致性和产量、品质。

  同时,示范区还适度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增加800株至1000株),并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喝上了“定制营养餐”,吃得饱、喝得足,还不浪费。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还大大节省了成本。

  据悉,玉米示范方每亩可节约农机和农资类生产成本130元,玉米单产提升100公斤以上,玉米关键品质指标提高2.4%,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

  科企合作:玉米变身“金粒子”

  然而郸城县玉米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它们还有更广阔的舞台。

  郸城县与金丹科技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让高淀粉玉米找到了更好的归宿。王雷地里种的玉米,淀粉含量超75%,每斤较市场价高5分钱。石槽镇打造了占地2万亩的绿色原料基地。玉米经过酶解、发酵等绿色生产工序,最终变成高价值的聚乳酸。玉米成为“金粒子”,鼓起了粮农的钱袋子,也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提升粮食单产的关键在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融合。”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说,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强农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大科技服务力度,精准对接、指导、培训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紧密的科企合作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郸城县玉米的“逆袭”之路,是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力量正引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丰收新篇章。


责任编辑: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