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2025年1月16日:第05版,现代农业
打造现代农业“郸产”高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院县共建年度工作纪实
本报讯(记者 郭俊娟)不必说玉米高产创建辐射带动20万亩玉米增长,增收2684.8万元;不必说土得渣的大白菜华丽转身,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爽口菜”;不必说旧坑塘变废为宝,桃花流水鳜鱼肥;也不必说一批新农人正成为现代农业弄潮儿,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单是科技引领、三产联动、五良集成融合形成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这是2024年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实施的院县共建取得的丰硕成果。
现代农业,这边风景独
玉米篇——科企深度融合,成果转化零距离。在郸城县,一场科技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正在悄然改变着玉米产业的发展格局。通过创立玉米科企合作新模式,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实施的院县共建主体责任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河南金丹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携手,共同探索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的新路径。双方构建了涵盖“品种应用—栽培技术—产后收储加工”的全链条产业化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紧密衔接。2024年,优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在高淀粉玉米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全面铺开,促进了3.05万亩的订单生产。在此基础上,2024年河南金丹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签订了5年的农业技术服务协议。
白菜篇——一季菜变成四季菜 白菜不卖白菜价。郸城县的白菜产业也在院县共建的推动下实现了华丽转身。特色“春白菜”和“夏白菜”的成功引种,白菜生产由过去的“一季生产、半年供应”转为“多季生产、周年供应”,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通过轻简高效种植模式和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显著提升了白菜的经济效益。德祥昇食品(河南)有限公司大胆尝试新品种和技术,使得“春白菜”和“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夏白菜”,通过耐高温品种、高垄栽培、育苗移栽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的综合应用,50天即可收获,亩产值超过1.2万元。在商业化运营上,该公司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实现了鲜菜上市和泡菜加工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养殖篇——旧坑塘变废为宝,绿色养殖鳜鱼肥。在郸城县的水产养殖业中,废旧坑塘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整合资金800万元进行标准化改造,低洼池塘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水产养殖基地。郸城县建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与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鳜鱼养殖试验示范点。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鳜鱼长势喜人,丰产后售每斤高达50元。同时,公司还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富农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水产养殖,年产值突破5亿元。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渔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还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坑塘治理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路径。
科技引领,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回眸2023年年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携手合作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不仅为郸城县这片肥沃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在中原地区树立起一座耀眼的现代农业“郸产”高地。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粮食生产大县。这里农业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面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优化种植结构,成为摆在郸城县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院县共建项目启动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院直小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郸城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形成了涵盖育种、栽培、植保、土肥、信息、水产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服务团队,其中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本部专家就达到50人以上。依托周口国家农高区高标准示范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按照“做强两大主粮(玉米小麦),做优三大特色(特色甘薯、特色白菜、特色水产)”,做实“四农联动”(周口国家农高区、省农科院、县农业局、县农科所),通过优化品种布局、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为郸城县的现代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优质专用玉米种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优二增三精四管”河南省主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技术通过优化品种、增加密度、精准施肥、精细管理,实现了“一增一改三提升”目标,即增加玉米产量、改善玉米淀粉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种粮大户的收益率。在2024年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上,测产结果显示,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836.15公斤,亩增产294.65公斤,按照玉米市场价每公斤2元计算,5000亩核心区直接增收294.65万元;带动区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90.25公斤,亩增产148.75公斤,增收1487.5万元;辐射区2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08.62公斤,亩增产67.12公斤,增收2684.8万元。这样的高产水平在2024年玉米生长季遭遇严重前旱后涝、普通农户减产严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
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等同样不遗余力,通过推广优质小麦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小麦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品质的持续提升。在2024年的小麦收获季节,郸城县的小麦产量再创新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产联动,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院县共建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更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院县共建的过程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接郸城县优势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当地龙头企业,通过共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速县域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拉长产业链条,助推一、二、三产业联动。
除了优质专用玉米和小麦之外,特色甘薯、特色白菜、特色水产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和应用也取得了成效。进一步优化示范品种及模式,集成核心技术,扩大示范规模,优化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重点领域支持,亮点打造,实现补链、延链、强链,走品种、品质、品牌之路,形成具有“郸城模式”的示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典型做法。通过与优秀企业和经营主体对接,培育带动不同作物方向的发展带头人和更高素质的科技服务人员。
同时,院县共建还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带动作用。河南金丹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郸城县的龙头企业之一,在院县共建的推动下,改变了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转而采用订单收购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转变不仅节约了大量流动资金,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通过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河南金丹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在高淀粉玉米订单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还推动了“石槽镇高淀粉玉米”的区域品牌建设。
五良集成,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在郸城县的农业发展中,“五良”集成——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关键驱动力。这一模式的实施,得益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的紧密合作。
良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郸城县提供了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玉米、小麦、白菜等作物品种,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良法方面,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得以推广,如玉米增密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显著提升了作物单产和品质,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良田建设方面,郸城县通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良机推广方面,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此外,良制的完善也为郸城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过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农业保险制度等措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到位,进一步彰显了“五良”集成融合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良”集成融合,科技赋能,郸城县科技种粮能力、种粮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科技示范的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培育新农人,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在郸城县院县共建工作中,培育了多位致富带头人、企业家和新农人。其中,思想转变、扭亏为盈的“科企合作好伙伴”——河南金丹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程洪伟总经理,在借鉴“安吉模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时发现,照搬照抄该模式风险较大。在院县共建专家建议下,他转变思想,改“流转土地”为“订单生产经营”,不仅节约了流动资金,还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2024年他成功实施高淀粉玉米大面积订单生产,为企业节约流动资金2000余万,成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新农人致富带头人。
科技种粮,“玉米新技术新模式践行者”——新农人代表王雷,作为郸城县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流转土地1384亩,其中2024年种植玉米500亩。他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自2020年起与项目团队开展技术对接。2024年,由院县共建专家量身定做、郸城县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的“郑单819”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方,实现了大面积亩产902.8公斤的佳绩,充分展示了科企合作的强大威力。
敢于尝试、大胆实践的“泡菜致富带头人”田振军,是德祥昇食品(河南)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他面对泡菜专用型蔬菜品种缺乏等问题,积极与农科院合作,引入新品种和技术,提升泡菜质量和口感。他敢于创新,种植黄心白菜豫春娃娃2号、4号,每亩效益达5000元以上,较常规娃娃菜增产增收。田振军的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也为特色郸城泡菜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抓机遇、撬资金的水产界“领头羊”——郸城县郸城县建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邢建全,深耕水产养殖20余年,返乡创业后流转土地150余亩,主要从事成品鱼养殖及鱼苗孵化出售。他抓住机遇,借助院县共建平台,建立鳜鱼养殖试验示范点,养殖的鳜鱼长势优良,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时,公司以优惠价格出售高质鱼苗,回收养成后的成鱼,降低养殖户风险。产品远销多地,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成为郸城县水产界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如今,通过改造升级,该公司已经挂上“水产专家工作站”和“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特色水产示范基地”牌子,进一步推动郸城县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在郸城县的现代农业发展中,一批批新农人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科企合作的推动下不断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潜力,为郸城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社会共治,共享农业发展新成果
院县共建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上的显著变化,更在推动社会共治、共享农业发展新成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强化技术培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团队定期到郸城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实现科技引领,还为他们的增产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做好示范带动。通过建设高标准示范区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措施,郸城县的农业生产水平、产量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示范区的建设不仅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还推动了整个区域农业的发展。
营造社会效应。由于实施成效显著,中央和省级媒体纷纷对郸城县院县共建工作进行广泛报道和深入宣传。这些报道不仅提高了郸城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农业“郸产”高地的炼成,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实施“院县共建”、做实“四农联动”的结果。通过科技驱动、三产联动、模范带动和五良集成融合、社会共治等措施的实施,郸城县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实现了稳步增长。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相信郸城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将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