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农村版) 》 ;2025年2月17日 第1版,头版
如何科学施肥、如何应对“倒春寒”……
专家支招麦田管理
本报讯(记者刘婷婷 赵博)今年小麦春管关键节点如何把握?科学施肥怎么做?如何打好病虫害防治“保卫战”?遇“倒春寒”如何破局?2月14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方保停,为全省种植户带来科学指导。
返青期是小麦春季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奠定全年丰收基础的关键时期。方保停介绍说,针对不同苗情要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弱苗麦田,及时进行中耕划锄是关键。通过中耕划锄疏松土壤,能有效提升地温、减少水分散失、保住土壤墒情,为麦苗快速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根据气温及时追肥灌水。而对于旺长麦田,镇压则是有效的控旺手段,能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根系下扎,而且还能增强麦苗抗寒、抗旱和后期的抗倒伏等抗逆能力,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起身期和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期肥水管理直接影响成穗数和穗粒数。方保停建议,对于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二类麦田,应在起身后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25—30斤,以促进穗花发育,培育壮秆大穗。对于一类麦田,肥水管理应适当后移至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5—25斤,精准调控麦苗生长节奏,保障穗粒数与粒重稳步提升。而对于追过肥的弱苗麦田,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追肥,以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
“肥水管理要因地制宜,避免大水大肥带来不利影响。”方保停提醒,农户应根据土壤墒情和麦苗长势,科学制定施肥和浇水计划。
病虫害防治无疑是春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方保停提醒,在返青至起身期,要加强对条锈病的普查,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的策略。一旦发现病源,需立即对周边区域进行防治,防止病害扩散。同时,要尽早控制纹枯病、茎基腐病,降低病菌对植株的侵害。进入抽穗扬花期,南部赤霉病常发区要坚决“主动出击、见花打药”,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全面喷药预防,并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内进行二次防治。其他麦区则应秉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的原则,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遇到适宜发病天气要提前施药。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需及时补治。
春季天气多变,“倒春寒”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对此,方保停提醒广大农户:在强寒潮来临前,对于土壤暄松且未拔节的麦田及时镇压,可紧实土壤,降低寒潮对根系影响;缺墒麦田则应提前灌水,浇好拔节孕穗水,以此调节田间小气候,减小低温对麦苗的冲击。对于已拔节的麦田,可采取浇水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的方式,增强麦苗的耐寒性。寒潮过后2—3天,要迅速查看幼穗受冻情况,依据冻害程度分类施肥补救,最大程度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