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客户端)》: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春管服务在行动

为积极响应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的“2025年度全省农科系统春管科技服务行动”,2月17日,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服务团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梁慧珍的带领下,前往新县丰远中药材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开展了中药材管理技术服务活动。

春管服务深入田间地头

新县是河南省农科院与新县人民政府签订的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院县共建组建了一支由47位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加工、质量标准多学科融合专家团队,通过蹲点、驻点、电话、微信不同工作形式,服务新县中药材产业。

在田间指导环节,梁慧珍带领团队深入中药材种植基地,针对苍术、桔梗、丹参、红花、颠茄和石斛等药材的育苗及下一步田间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现场指导。专家们耐心解答种植户提出的问题,传授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

在随后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上,梁慧珍及其团队成员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就新县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春旱、夏涝、土壤保不住水等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种植户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种植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据介绍,在院县共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不仅提供田间指导,还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解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针对红花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雨季影响采摘问题,项目组通过引种早熟红花品种——豫红花1号,并采用育苗袋育苗移栽技术,成功使红花花期避开雨季,提高了成活率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企业对红花原料的大量需求问题,还使新县红花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此外,为了解决山区中药材生产靠天收的模式,项目组在箭厂河乡杨冲村建立了50亩葛根和100亩瓜蒌的山区“光伏发电+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滴灌”技术示范区。这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实现了亩节本增效500元以上,为山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在林下种植方面,项目组引进推广了育苗袋技术,以及人种天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示范石斛仿野生种植、油茶、黄精与苍术林下种植等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45%以上。同时,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多项技术规程和团体标准,为新县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土壤修复和病虫草害防控方面,项目组通过实施土壤修复技术,推广中药材病虫草害逆境防控技术,解决了中药材温室育苗过程中缺乏适宜的育苗基质以及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等问题。在羚锐生态种植基地,示范了技术+产品模式,解决了丹参根腐病严重和颠茄草产量低的问题,改善了土壤性质,增加了土壤通气透水性。

推动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

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不仅注重技术创新和田间指导,还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和成果转化。

通过推广中药颗粒制剂加工、真空冷冻干燥、亚临界萃取、功能性代餐粉复配等加工技术,提升了中药材初加工水平。新县昱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药食同源产品生产线,以黄精、葛根、石斛等药食同源中药材为原料,生产即食休闲产品、冻干产品、面制食品、固体饮料等,提升了产品经济附加值。

同时,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他们建立了长期稳定且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团队,在中药材生长的关键时间节点组织科技人员在基地蹲点、驻点,通过举办培训会、田间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核心技术普及率,持续提升中药材产业从业者的素质和创业技能水平。

下一步,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新型农业技术示范平台,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羚锐、煜耀、丰远、同信等中药材企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产研结合建立中药材安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技术示范平台,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新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与基层种植户的联系与合作,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药材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