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玉米品种评价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夏玉米抗高温栽培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该成果阐明了花期高温胁迫下夏玉米田间温湿状况变化与叶片光合特性、产量间的关联,同时明确了不同耐热性品种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差异,相关论文以《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对花期高温胁迫的响应》为题,发表于《南方农业学报》2025年第56卷第5期。
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但单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区域夏玉米花期(7月下旬—8月上旬)遭遇高温热害的强度和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制约了单产的提升。玉米开花授粉期对高温极为敏感,此阶段的高温会对产量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究花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田间小气候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对于玉米抗逆栽培与单产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不同处理下田间空气温湿状况各要素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玉米穗位叶光合参数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聚焦花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田间温湿状况、叶片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花期高温胁迫通过改变田间微气象条件,进而影响夏玉米的生理代谢与产量形成:气温升高、水汽压差增大,促使蒸散作用增强,使得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和焓值上升,且各温湿要素间的相关性增强,形成了高温高湿的特殊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夏玉米穗位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以实现散热,但羧化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却随之下降,净光合速率随气温波动,整体光合性能降低。同时,光合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与冠层、穗层气温呈现特定关系。这一系列变化导致玉米干物质积累不足,穗粒数大幅减少,最终造成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热敏感型品种农华101受到的影响更大,减产幅度超过耐热型品种浚单20。该研究为耐高温品种的选育与抗逆栽培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我所玉米品种评价团队穆心愿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夏来坤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25111111210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4TD37)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