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5日,一场秋雨过后,在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家乐种植家庭农场,200亩的高油酸花生“豫花93”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袁国占俯身,双手握紧植株靠近根部的粗杆,发力拔起两把花生,但见密密麻麻的果实,颗粒饱满。

“以前种植的花生产量只有五六百斤,这两年种植了省农科院的新品种,品质好、生长快、成熟早,亩产达千斤左右。”袁国占难掩内心喜悦:“从种到收,专家盯得紧着呢,怎么选种、施肥、浇水、防病,比俺们都操心!”

更多的科技成果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当天,在南乐县召开的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省农科院发布15项重点科技成果,并与南乐县政府签订《主要粮油作物整县制大面积单产提升合作协议》。

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省农科院与12家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包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油酸花生单产提升、速冻食品加工技术、低GI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豇豆干制加工技术等。

事实上,濮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优势。“濮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市级领导任链长的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和领导分包项目制度,逐链制订‘四图谱六清单’,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研讨会现场,濮阳市副市长张宏介绍。

烩面是河南的美食。为让消费者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吃上老家的味道,我省一些企业致力于方便烩面加工制作。但机制烩面做成袋装速食产品后,煮面时容易粘连,口感也大打折扣。

“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帮助我们改进了生产工艺和配方,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粘连问题,极大提升了产品口感和稳定性,降低了损耗,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口碑。”主打方便烩面的都市红高粱(南乐县)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占奇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在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食品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突破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和李占奇一样,濮阳市增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理想也因受益科技成果转化而振奋不已:“我们成功实现了低GI水饺、低GI小笼包、低GI馄饨等省农科院功能性面制品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破解了馅料出水等行业共性难题!”

何为低GI?“就是低生糖指数,这一面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淀粉改性技术,结合特殊高活性杂粮品种,采用药食同源原料开发适合高血糖人群适用,具备口感好、缓消化、慢生糖特点的食品。”省农科院加工研究中心粮食室主任张康逸自豪地说。

“通过省农科院指导先后攻克速食机制面防粘连、改善水饺素馅出水等技术难题,推广最新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福堪镇建立豇豆产后干燥生产线,培育出‘福堪干菜’农产品品牌。”南乐县县长魏志峰说。

有这样一组数据印证了南乐县作为院县共建的受益者:辐射带动25万亩优质小麦、花生生产,品种布局逐步优化升级,郑麦1860、豫花93等良种覆盖率明显提升,11个西红柿优良品种、豫绿豇1号和豫绿豇2号等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帮助面制品企业制定团体标准近10项,增效6%以上;瓜菜机械化生产率达95%,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减施20%以上……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院县共建的目标。目前,不仅在南乐县,省农科院已经与全省15个县开展院县共建,23家院直研究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三产如何融合高质量发展?目前县域三产融合面临怎样的现状、问题与挑战?研讨会上,部分院县共建县、有关企业以及合作社负责人畅所欲言,河南科技学院教授陈转青、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梅星星,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陈历水等专家围绕问题与挑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产业立题、企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我们正在构建的这种深化院县双方成果转化闭环共建机制,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产业需求,随着‘专家团队+示范基地+新型主体’的成果推广模式不断完善,让专家下沉、让技术落地,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不断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农科院副院长李秀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