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农业盘点 精彩数字看变化
师晓京 曹茸
种田看着示范户
■培育10万名科技示范户,创新农技推广新机制
■4744名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
■四大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0%
2005年初,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100个县(市、区、旗、师)作为试点县,先后组建了由1139位专家参与的农业部、省和试点县专家组,筛选确定了108个技术指导单位和4744名技术指导员。围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农机、渔业八大行业,推广应用了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开展了主体培训、入户技术指导与服务,培养了近10万名科技示范户。据统计,仅四大粮食作物科技示范户平均单产就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20~30元。
记者点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对于亿万农民来说,先进的农业科技就是他们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支点。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不但把这个增收的科技支点送给农民,而且还要教会农民使用。记者曾跟随专家多次进村入户进行采访,亲身感受了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求以及丰收后的喜悦。采访本上记录着一个个技术指导员和农民的名字,张心玲、李计堂、李惠香……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相对与9亿农民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他们是农业科技的播火者,由他们燃起的科技星火,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燎原之势。科技入户这一工程最值得人们期待之处不仅仅是它以每年10万或20万的速度培养着大批的科技示范户,更在于它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土地吃上营养餐
■截至10月底,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2亿亩次
■总计节本增效100亿元以上
■本报10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专刊免费发给农民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施肥状况。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据统计,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期间,全国确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县达到1020个,进村入户的技术指导人员15.3万人次,培训农民3099万人,本报制作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刊”印制100万份免费发给农民;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亿亩,施用配方肥500多万吨,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72.8万吨(实物量),节本增效65.2亿元。10月秋季行动期间,又免费为5000万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建立核心示范区8000万亩,辐射带动2.9亿亩,节本增效50亿元以上。
记者点评:毫无疑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推广是今年科技进村入户的最亮点。说它“最亮”,不是因为这一技术多么前沿高深,而恰恰因为这是一项农民最迫切需要而又长期无法掌握的实用技术。从南到北,记者无论走过哪个省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随处可见,科学合理的施肥观念正在颠覆着旧有的陋习,焕发出了土地的潜力。
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
高产优质能统一
■全年推广6000万亩左右
■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2005年,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
从1996年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沈农265诞生,到今年确定推广超级稻28个品种,超级稻走过了9年的历程。已创制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1998年以来累计示范推广2.2亿亩,今年已在全国推广种植6000万亩,增产稻谷184亿斤左右。
记者点评:在水稻界,从来没有哪一个课题像“超级稻”这样承载了如此众多水稻育种专家的梦想,历时近10年,国内到国外。最终,超级稻在中国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上世纪90年代初当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时,中国水稻育种界应声而起。而今天,超级稻研究推广的成功彻底打破了布朗的预言,成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生态家园”建进“农交会”
展示新农村美好生活
■全国1700万农户享受沼气带来的新生活
■已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200处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始于2001年。2003年以来,国家每年投入1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建设100多万户,带动了全国农村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户用沼气将达到1700万户,年生产沼气约62亿立方米;已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200处,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25处,年供气量1.8亿立方米。
记者点评:生态家园不是新名词,然而却在今年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在今年的“农交会”上,每个参观者都会惊叹,原来“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竟然这么整洁、温馨!记者在河北采访时,生态家园示范户常国献曾指着自家的小院对记者说,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看着他精心打点的小院和他得意的笑容,记者被深深打动。可不是,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已破题!
阳光工程培训农民
学了本事好进城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万人
■受训农民月收入比未受训农民高200元
由农业部联合六部委于2004年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至今中央已累计培训530万人,引导地方政府投入达10亿元以上。据统计,200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万人,接受培训的农民月务工收入比未接受培训的高出约200元。
记者点评: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农民工这一群体已司空见惯。他们的身影遍布许多行业,可是他们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一个没有任何技能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是无助的。他们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畏惧,游走于城市的边缘。谁能为这新一代农民工指明道路,谁能帮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从而在繁华的都市寻找一块立足之地?这些都需要“阳光工程”不遗余力地去关注。
“948”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
■10年共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500多项
■10余种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形式进行的农业技术引进计划(简称“948计划”)实施10年来,累计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3500多项,引进和利用种质资源2万份以上。目前,我国水稻分子育种等25个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等50个领域的研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甘蔗等10余种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记者点评:十年时间不算长,然而我们的生活却在悄然改变。对于一般人而言,“948”是个太过于抽象的符号,似乎离我们很远。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樱桃西红柿、水晶梨、多宝鱼……这些引进的新品种正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948”还带来了许多“无形”资产,正如该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948”不仅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导入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方式。
禽流感新疫苗研制成功
使用方便更省钱
■新疫苗月底前可生产10亿羽份
■新疫苗的生产成本仅为灭活疫苗的1/5
2005年10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表达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抗原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活载体双价疫苗。为加快审评速度,农业部将新疫苗审评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结合进行,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对新疫苗进行审评。该疫苗已于12月23日正式批准生产。为使新疫苗尽快投入使用,农业部提早安排了新疫苗生产储备,月底前可生产10亿羽份。此种新疫苗可同时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这两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类烈性禽类传染病。新疫苗的生产成本仅为灭活疫苗的1/5,大大降低免疫成本,减少防疫投入。同时,新疫苗可冻干保存,有效保存期长达18个月以上。
记者点评:2005年,“禽流感”再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在禽流感肆虐的10月,我们的记者走进了疫苗的研制单位???哈兽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疫苗的研制者???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博士和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步志高竟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惊喜!不仅因为记者揭开了“一对夫妇和一个新疫苗诞生”的故事,更是因为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哈兽研人的踏实、坚守与执着,而这正是我们对抗禽流感的信心所在。
“国稻六号”转让创天价
品种权保护意识增强
■江苏明天种业公司1000万元购买“国稻六号”品种经营权
■15个授权品种及其组合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
■截至目前,受理品种权申请2783件,年均增长40%
近年来,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推动下,农作物新品种层出不穷,相继培育出了扬稻6号、郑单958、郑麦9023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新品种及其组合,其中15个授权品种及其组合在2004年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9%。同时,新品种保护制度也规范了育种单位、种子企业等各方利益。今年,“国稻6号”以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江苏明天种业公司。据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六年来,共发布六批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使受保护的植物属和种达到62个。截至2005年11月30日,受理品种权申请2783件,年均增长40%。截至2005年11月30日,受理品种权申请2783件,年均增长40%。
记者点评: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培育了汕优63组合,累计推广了9亿多亩。今天,人们笑谈,如果当时有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谢华安早就是“千万富翁”了。“植物品种权”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从陌生到熟悉经过了六年时间。界定新品种研发、推广等各方利益,规范种业市场交易,毫无疑问是“品种权”概念的应有之义。可是,我们不应忘记“千万元转让费”的最终评判员是谁?是农民。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更多的新品种、好品种,这也许才是最终激励育种家的动力。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