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一)
                 华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傅洪勋   编者按: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农业信息化自然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本刊将分三期转载。   一、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农业信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衡量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标与农业信息化指标是共同的,但农业信息化的衡量标准有其特殊性,农业信息化现状评价的指标为: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及其他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⑤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从省级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以广东省为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1)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首先,在基础通讯网络方面,广东邮电现有长途光缆达9134皮长公里,光缆总长约29万纤芯公里,微波通信线路约32万波道公里,已经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洲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建成了通往北美和欧洲的国际海缆和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国际互联网(因特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视聆通)已覆盖全省市、县、乡镇,连通全国;覆盖珠江三角洲,连接汕头的宽带多媒体通信试验网已建成;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专线、帧中继等业务;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大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延伸。其次,在信息网络方面,广东以科技、邮电、信息、广电、高教等五大信息网络(简称“五网”)为主的公用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省,以CHINANET--GD和视聆通网络为主的邮电信息网络在全省各个地方正式开展营业服务,还有一批高校网,20多个大大小小信息网络和各种形式的内部网络得到蓬勃发展。最后,以“金”字系列工程的实施为代表,广东专用信息网络也有较大发展。“金卡”网络覆盖全省90个市县,业务量居全国首位,还有“金关”网络和“金企”工程也建成并得到广泛应用。(2)农业信息网络状况不乐观:①全省上网用户比例不高,农民上网比例更低。②全省互联网用户分布不均衡。③农业网站不多,利用程度不高。④农业网站内容一般,深度不够,实用性较差。⑤网站分布不均衡。(未完待续)   摘自第一期《赤峰农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