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荥阳推出"类家庭"生活模式
今年是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50周年。3月1日,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我国的五保供养模式主要有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两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由于不愿离土离村,导致各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低,老人们也不得不与孤独寂寞为伴。
同样在3月,在我省的荥阳市,一种更具人情味的五保老人供养模式正在推广之中。这种被称为“类家庭”的模式,以村为单位,由政府统一建造公益房,把农村散居的五保老人按照就近自愿结合的原则组织在一起生活,实行集中供养。
这样的“类家庭”,会给这些五保老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3月5日,记者走进一户“类家庭”,感受着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3月5日下午,春光明媚。
趁着暖和劲儿,70岁的“老大”张虎群决定带着72岁的“老二”张顺庆一起到乡集市上逛街,顺便买点晚上吃的东西。此时,63岁的“老三”张毛岗则不知到什么地方逛去了。
在荥阳市高村乡史坊村内,这处标号为温暖工程012号的院子格外显眼。建成只有半年的院子里共有5间房,住着三位老人??张虎群、张顺庆和张毛岗。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张虎群当老大,因为他还能劳动、会做饭,也很乐意照顾另外两个人,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张顺庆腿不太方便,但还能照顾自己,比张毛岗好点,所以排老二。”高村乡民政所所长杜淑华介绍。
这个组建已5个多月的家,是荥阳市为供养孤寡老人而尝试的“类家庭”中的一个。杜淑华告诉记者,政府每年发给“类家庭”中老人每人1000元的生活费,村、组每年再补贴每人200元;老人的承包地由村民组长负责转包出去,保证每人每年收入150公斤小麦;就医则采取“小病村负责、大病乡负责”的原则。“这种形式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便于老人相互照顾、相互交流,提高了生活质量。”
一小时后,张虎群从集市回来开始做晚饭。“每天都是我做饭给他们两个吃,顺庆有时也帮我烧烧火。”张虎群说。
腿脚不太方便的张顺庆告诉记者,现在日子过得“可得劲”。冬至那天虎群还带领大家一起包饺子,但饺子包好了,“毛岗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还是我找到他,把饺子给他盛上的。”
“类家庭”的幸福生活
在组成这个新家庭前,3位老人都是史坊村村民,用张虎群的话讲“从小就认识”。但即便如此,在2005年7月20日前,他们都各自独守着一处宅子,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
“7月份的大水冲毁了张顺庆和张毛岗两人的房子,张虎群的家也受到很大影响。洪水退去后,乡、村两级干部就商量着怎么解决两位老人的生活问题,他们都不愿意去乡里的敬老院,但如果单独盖房就要两处,我们就提出是否可以让他们住到一起,既减少经费支出又使老人们不再孤单。”杜淑华回忆。
主意出来了,但老人们是否同意呢?村支书首先找到张虎群征求意见,没想到张虎群非常高兴,并主动提出可以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和尚能使用的老房子。另两位老人也表示赞同。
方案确定后,主管部门下拨1.2万元,村里自筹3000元,在张虎群的老宅基地上重新盖起了这5间新瓦房。
“如果单独给老人们盖房子,每人至少要花费6000多元,3个人就近2万元,集中供养不仅省钱,而且房子还可以反复利用,老人们也不再孤独。”荥阳市民政局工会主席齐延峰说。
在建房过程中,村民们也纷纷帮忙,抽空帮这个新家垒垒院墙、整整院子,让三位老人十分感动。
“村干部对我们很关心,经常过来看看,天还没冷就找人给我们买了半吨煤。有啥需要,只要言语声,乡里乡亲都乐意帮忙。”张虎群说,自从他们住到一起,上门的村干部和乡亲就没断过。
高村乡史坊村的这个家庭目前非常稳定,用张虎群老人的话说,从两位兄弟住进来的第一天起他们没有“磨合”就直接进入状态,“几个月来没吵过一次架”。
一种有益的尝试
将贫困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建设“公益房”组建新家庭最早出现在贾峪镇。
2004年7月,贾峪镇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农村孤寡老人住房被毁,重建势在必行。
“贾峪一半是山区,孤寡老人居住比较分散,如果给每个人都建新房,等老人去世后,这些房子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结合老人们不愿入住敬老院的心理,我们就试着征求意见,如果在村里集中建新房,过集体生活怎么样?”贾峪镇党委书记李武回忆当时集中建房的初衷。
贾峪镇的龙洼村和塔山村率先开始征求自愿入住公益房的老人名单,并按照报名数量建设了公益房,但与之后的“类家庭”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只是集中居住,并不一起做饭、吃饭。“虽然各自做饭,但大家在一起聊天却是常事。”
贾峪镇独辟蹊径的做法很快引起了荥阳市民政局的注意。荥阳市民政局局长张金海认为,这种救助模式采取就近结合、在孤寡老人较集中的地方建“家庭式”敬老院,不仅满足了老人不愿离乡离土的心愿,节省了财政资金,还充分考虑到老人们孤独的生活背景以及精神交流的需要,“是救助方式的一种创新。”
这种模式逐渐在荥阳推广,并有了新的内容??从最初的集体居住慢慢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类家庭”,三五个老人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目前全市已有5个乡镇的23个村建了公益房,269位孤寡老人组建了新家庭,“老人们对这种方式都很满意。”
新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多了个伴,晚上也有人说话了!”张虎群这样描述组建新家庭后的改变。
在两位老伙计到来之前,张虎群一个人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讲,“家里冷冷清清,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再没任何响声。”逢年过节政府工作人员看望张虎群时,才是他家最热闹的时候,但热闹总是转瞬即逝,“有时候可盼望有个人来家坐坐!”
张顺庆更是深有体会。他的腿脚不方便,以前一个人生活时,常常拖着病腿做饭、洗衣,如果生病“连一杯热水都喝不上”。现在好了,“老大”张虎群经常给他揉揉腿,每天还给他做饭。
“3个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开开玩笑,有滋有味。住在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谁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其他人可以给你买药喊医生,照顾吃饭,递杯热水,感觉舒服多了。”谈及现在的生活,张虎群脸上乐开了花,“现在谁想让我们分开,坚决不同意。”
“主要解决的还是老人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这些老人大多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没有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上了年纪后更需要找人聊天、做伴,而‘类家庭’正好满足了老人们的心理需要。”张金海说,石硼村有一位70多岁叫安欣的孤寡老人,以前经常在郑州流浪,但现在集中到一起居住后,有了说话的伴儿,再不乱跑了。
这种模式的另一好处就是便于照顾和管理,以前老人们居住太分散,即便是发放物品也要耗费很大精力,但现在老人们集中居住,工作人员和村干部随时可以到他们家“做客”,照看他们的生活。
“此外还缓解了财政压力,现在集中建房,房子所有权属于政府,老人们可以无限期居住,并且可以循环不断地使用下去,从长远解决了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张说。
他谈到,“类家庭”还给群众带来了影响:即便没有子女,同样也老有所养。这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
向救助贫困者推广
“类家庭”救助孤寡老人的全新模式,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今年年初,在确定荥阳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的“七件实事”中,其中一件就是在全市各乡镇推广集中供养方式,投入资金建设集中供养房,让五保老人享受温馨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个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是将救助对象从孤寡老人扩大到所有无房住的贫困人群;二是将五保老人全部纳入社会医疗救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公益房不仅要让孤寡老人入住,也要让因受灾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入住,让暂时盖不起房和房子破旧的贫困者入住,使全部孤寡老人、受灾户和困难群众都能有一个安全、温暖的住所。”荥阳市市委书记丁福浩告诉记者。
3月3日,荥阳市民政局关于在全市推广五保户集中供养方式的报告正式出台。今年的推广工作首先从最偏僻的山区环翠峪乡开始。“竣工后可解决80多位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到今年10月,我市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将达到40%以上。”张金海说。
记者王珂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0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