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自主创新:中科院奏响主旋律
  非同寻常的成就奖   3月22日下午。北京国谊宾馆会议室。当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李灿院士走上主席台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手中接过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获奖证书。   李灿获奖是由于他在国际上最早将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于催化研究,筹建了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在表面上和纳米孔中合成手性催化材料;发展了用于超深度脱硫的乳液催化技术。他发表论文2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12件已授权)。他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与李灿同时获奖的个人还有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常文瑞院士。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先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他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及纠缠交换;在发现线性光学纠缠态纯化理论方案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首次实验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是迄今为止量子纠缠的世界纪录。   相信大多数人,对李灿、潘建伟的成果,包括常文瑞的成果(主持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Ⅱ的晶体结构”测定)的内容并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但人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成果都有一个类似“国际上首次”、“世界上首次”或“独立自主地完成的第一个”等的“标签”。   除获奖个人外,还有七个集体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科院寒旱所解决了冻土问题这个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路;开展了冷却路基思路的工程技术措施集成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成油品研究集体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接液化(煤基合成油)的成套技术;此外还有研究出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的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集体;研究出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集体……   这十项研究成果都属于自主创新的成果,要么是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了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的、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发明;要么是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或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者是在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活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试点8年全面丰收   自从1998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后,创新就成了中科院的主旋律,8年的改革探索在这里催生出一批在国际上也数的着的重要成果:   2003年10月21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创新一号”卫星。这颗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是由中科院自主研制的。它实现了星地双向数据移动通信的目标,重量为88公斤,是我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重量在100公斤以下的现代小卫星。它在国内第一次采用集卫星、测控、地面应用为一体的小卫星研制途径,使我国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和微小卫星技术的实用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中科院研制的海洋一号(HY-1)卫星十通道水色仪,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掌握该项航天遥感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海洋遥感仪器的研制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由中科院计算所成功研制的“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了CPU芯片的关键设计技术,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   中科院电工所研制的“李家峡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大容量水轮发电机,达到了我国水轮发电机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   中科院陈锡康研究员创造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用此法每年5月初可提前半年向中央上报当年度全国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预测报告,迄今所预报的各年度粮食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预测平均误差仅为1.9%……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用几个数字介绍了中科院的研究水平: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中,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占全国总数的44.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占全国总数的20%。   用成果说话   2003年初,中科院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吕永龙与美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商讨在中国举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的研讨会。美方提出,美国派来的科学家应享受级别更高一些的科学顾问(ResourcePerson)的待遇。吕永龙没有同意,他坚持认为双方科学家应进行对等的讨论。怎样说服这个美国人呢?吕永龙领着他来到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观了实验设施和有关成果展览。美国科学家参观后非常吃惊,他说,中科院的生态中心不仅设施非常先进,有的甚至比他在美国和德国使用的设备还好,而且中国同行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他同意中美双方科学家在研讨会上进行对等的交流,并且主动建议让美国科学家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参观。   中科院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外国人对中国科学家刮目相看。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有令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吴岳良的成果就是其中之一。   吴岳良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今年年初,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在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及机制,在量子味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低能有效理论,在中微子振荡之谜,在超对称大统一模型以及量子场论无穷发散问题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探索了近40年的直接CP破坏和困扰了粒子物理界近50年的所谓△I=1/2规则方面,吴岳良给出了与实验相符的预言,他的研究成果对揭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人们不会想到,1990年,28岁的吴岳良便被邀请在最有影响的第25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两年后,在第26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吴岳良再次被邀请作报告。到目前为止,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共被引用近千次,他的文章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   吴岳良的学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他成了领域内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的影响在国际同行中也越来越大。他曾多次成功地发起组织了有影响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已发展成为国际、国内的系列会议。   经过知识创新工程的历练,中国科学家再也不是只在洋人后面“跟踪”世界科技发展了,他们可以和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平起平坐,对等交流,在有的领域,中国科学家还能“呼风唤雨”了。   记者 李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