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中科院知识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
  强烈的使命感和自信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八度春秋,在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所发生的变化,给人们诸多启示。   在科学院采访,无论是院长、所长,还是一般科研人员,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使命”。   使命感来源于认真清醒的分析。“科学院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骨干和引领??正是基于这一清醒认识,中科院上上下下近年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前沿,披荆斩棘,奋然前行。   基于这种使命感,中科院不断审视自己,并将继续深化改革。“目前的机制活了,但是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全院跨所、跨学科的优势。”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说:“因此要进一步打造10个创新基地,打破所与所之间的行政界限,围绕重大课题,进行协同攻关。”   为此,科研组织模式也将发生改变。中科院将在创新基地层面上设立一批重大课题,由一些职能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生产力也就能释放了。”   自主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正是通过近年来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中科院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为科技人员创新跨越创造了条件。   中关村凝聚态物理论坛、凝聚态物理前沿系列讲座、星期四工作午餐会、科学之家……仅在物理所,就定期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满足了不同层面科研人员的需求。   金属所纳米材料研究团队、古脊椎所热河动物化石群研究团队、可控核聚变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研究团队……在团结协作中,一个个创新团队在实战中成长,成绩卓著。想大事,办大事,成为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自觉行动。   中科院8年来的实践,让最初对“知识创新”的质疑声越来越小。今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十一五”的国家目标,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更是成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国家战略。   “回顾8年,最关键的是我们找回了自信心。”中科院副院长陈竺说:“如果说启示,这就是最大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界一度以跟踪追赶为“己任”,学科布局和课题设置大都以此为原则:国外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国外什么热,我们“热”什么。   “以为赶不上人家,就跟踪。这在一定阶段是实事求是的,但是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我们就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陈竺介绍,《细胞》是一家权威的学术杂志,2005年,中国科学家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中科院的就有5篇。“过去,在这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只是美好的想象。”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正是这样,中科院的数学家们一口气“找”出了多个世界性难题进行攻关;计算所提出了研制百万亿次甚至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宏伟目标;一些创新团队“问鼎”通用中央处理器、量子通信等过去难以想象的课题。新药研制、三基色激光器、脑与认知科学……吸引人才,凝练目标,被知识创新试点“搅活”了的中国科学院,在一系列国际前沿展开布局,科学家群体向一个个高峰发起了进攻。   “自强自立的信心是创新的前提,前瞻务实的选题是创新的关键,惠及大众的需求是创新的源泉,乐在其中的追求是创新的动力。”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的“经验之谈”,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十一五”期间,必须强调带“跨越”性质的创新研究,要敢于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研究工作。   “以前是有心乏力。这几年,我们抓住了‘能力’建设这个牛鼻子。下一步就该发力了。”有基于此,中科院最近确定了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世界同类科研机构前3名。   “德国超过英国花了一百年,美国超过欧洲用了六七十年。我坚信,到2020年,中科院乃至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将进入世界前列。”作为掌舵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乐观之余也异常冷静,“当然,我们现在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锐意改革,执着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