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农业始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应当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围绕市场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各地地貌、资源、产业和生产习惯等情况,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菜则菜,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生产格局。二是围绕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从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发,围绕主导产业扶持重点企业,促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形成。三是围绕科技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四是围绕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制定质量标准,强化检测手段,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创建一批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从现实情况看,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打开思路,创新观念,积极探索通过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途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焦作市的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应当进一步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应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中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企业;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培育农村专业大户和创业群体,鼓励外出打工有成者回乡创业;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乡镇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应搞好科学规划。坚持“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定位,发挥优势,重点将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规划建成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文化型等特色城镇。二应动员多方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问题。三应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类市场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但随着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搞好与劳务输入地的供需衔接;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加快农民分工分业进程;统筹城乡户籍管理,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方便农民进城务工和生活。
作者:杨树平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0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