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农村版):花开花落花有果

《河南日报》农村版:200747日 第1版 要闻

 

花开花落花生果

□本报记者  赵川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研究员主持的科研项目??“高油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国审豫花15号”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花生品种获得的最高奖项。早在2000年,张新友主持的“优质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7号”科研项目就获此奖项。

神奇种子

世界上有一种最神奇的东西,它能征服地球和人类。它不是核能,而是极普通的种子。凡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地方,人类也无法生存。

它不是核能,而是极普通的种子。

美国生物学家马歇尔在他《神奇生命》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他曾把一种叫葵皂的灌木种子放到密执安州一家废弃工厂的烂铁板上,铁板有两米那么高,似乎没有任何条件能支持生命。

两年后,马歇尔震惊地发现,这宽大的铁板变得腐锈了,上面竟长出了一丛发黄的葵皂,就像土地上的禾苗一样生长着。

再也没有别的解释了。马歇尔说:“天空中突然飞过一群秃鹰,秃鹰拉的粪便正好覆盖了这两粒种子,加之密执安州正逢雨季,这个生命就这样孕育了。再后来,它的叶篷挡住了风沙,泥土落下来,在钢板上成了一片陆地。”

别看这是一粒极不显眼的种子,它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是孕育生命的胚胎。

好,让我们的主人翁上台登场吧,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花生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张新友。

1985年12月的一天,在中国南海最北端的一个叫三亚市的地方,来自黄河边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张新友趴在刚翻起的红土地上,他把两盒花生种子埋下去。一把红土封上,转眼之间,种子融入了大地。但张新友没有离开,他仍然趴在那里凝神观望,低头沉思。

海风吹拂的红土地上终于有了一行行纵横交织的绿色幼芽。你瞧,它们是那么幼弱,脖颈微微弯曲却又倔强地露出地面,尖尖的叶片像刚刚出生正在吮吸母亲乳汁的孩子的小舌头,一夜之间变绿了、变大了、变肥了、变壮了,在椰风海韵的南国开心地歌唱。

但张新友的心却没有这小小的花生苗活得那样轻松。像操心孩子出生后该如何教育他一样,这花生苗怎样花开花落花生果。他做花生常规品种的培育尽管已经轻车熟路,但利用花生远缘杂交培育早熟花生品种还得从零开始。

张新友通过对我国花生生产与育种状况的深入调研和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广泛涉猎,发现生产上使用的栽培品种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而开发利用野生花生资源已引起国际花生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科学家们试图利用远缘杂交把野生花生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栽培花生中。然而,由于栽培品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难以奏效,该领域有许多技术难题有待突破。

12月的海南依然骄阳似火,张新友在花生地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他紧锁眉头,暗下决心:不同种族的人结婚生出混血儿,种子杂交能生出金疙瘩。只要科学杂交,就有优势!

花开花落

这时候,一位对张新友人生轨迹具有重大影响的60多岁的老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恩生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6年,张新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刘恩生的研究生。

1987年,刘恩生极力推荐爱徒张新友到印度的世界著名的花生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深造,主攻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潜力、利用途径及种质创新的研究。

临走时,导师就像慈母一样握着张新友的手说:“去吧,认真学,早日归,我们老了,河南的花生研究需要你。”

张新友知道,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课题组只有5人,最年轻的同事也比他大20岁,学科梯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张新友懂得,中国土地是世界上承载量最大的,以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靠土地增产以养活更多的人是一种奢望。化肥已将亩产提高到极限,而且使用化肥是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导致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资源的短缺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利用高科技育种,是推进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8年5月,张新友肩负着老一代科学家的重托以及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毅然离开了祖国和亲人,只身来到位于印度的世界著名的花生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

在这个研究所里,张新友看到的多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花生专家,而他是惟一一位以研究生身份来学习的中国学生。他研究的“野生种的细胞遗传和远缘杂交”,就是要把野生花生抗病性转育到栽培品种中去,以达到改良栽培品种的目的。

该研究所的科学家对这个难题已经进行了数年研究,但进展缓慢。很快,张新友在导师的指导下投入研究试验,对数百种野生种进行筛选,把可以做抗病源的种子再进行杂交。

花开,花落;花又开,花又落。经过无数次试验,许多杂交组合的种子就是不发育、不亲合、不结果。

张新友没有气馁,他像着了魔似地穿梭于试验室和实验田。

一到周末,研究所两万亩大的园子里只剩下二三十人,而花生实验田里也常常只有张新友或蹲、或趴、或跪地在那儿观察记录。印度洋上空的烈日晒黑了他的脸,晒脱了他的皮。每天晚饭后,他立即进入实验室,把白天采集的叶、花、茎、根进行分析化验,对停止发育的杂种胚进行体外人工培养。

研究所离印度安德拉邦首府只有28公里,但是张新友很少去游览过。

而在研究所的19个月里,竟有6个月没有一个会说中国话的人,张新友这半年没有说一句汉语。他实在郁闷了,在花生实验田里面朝祖国的方向大声高喊:中国!中国!河南!河南!

张新友调整了研究策略,采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分析对比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染色体结构,借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手段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又是花开花落时。当张新友蹲在试验田里,双手拔起花生棵,看见子粒饱满的果实,他的泪水和着汗水滴落在异国他乡的泥土里。他终于筛选出高抗花生叶斑病和锈病的种子。

一位印度权威花生专家翘起大拇指,对张新友说:“你用勤奋和智慧获得了成功,真了不起!”导师在张新友的研究总结报告里这样写着,取得了三方面的重要成果:一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花生中部分野生种的抗病牲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一批对花生锈病、褐斑病、黑斑病等主要叶部病害具有突出抗性的优异抗源;二是首次系统研究了一些抗源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行为,据此对拟直立型组野生种所拥有的染色体组的分化状况与机制提出了科学推断,为正确理解花生属的演化史及种间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证明,通过有性杂交及相应的辅助措施,完全有可能将野生花生的优异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品种;三是探索并完善了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染色体倍性操作等技术,成功克服了种间杂交不亲和障碍,实现了种间基因交流,获得了一批优异种质。

张新友的这些研究解决了该所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一些技术难题,为野生抗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被导师誉为“新突破”。导师挽留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承诺提供优厚待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1989年底,他毅然服从组织决定,按时回国。

花生果

归国后,张新友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经费不足。当时,他们课题组全年的科研经费只有7000元。1990年冬天,他背着行囊,从河南到海南,坐火车跑一趟就是七八天。那时候,他完全可以从机场直飞海口。但热情的中国民航对无钱买机票的人是不会点头的。

1991年,张新友终于申请到省人事厅1万元的留学回国人员经费。课题启动了,张新友也调整了研究思路:河南是个种植花生的大省,不能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要尽快培育出一年两熟、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打破外省品种垄断的局面。

在中国,大凡和“农”字有关的产业,几乎都是微利的,这就决定了从事农业的人们都将经历一段艰难困苦的漫漫过程。

然而,土地又是慷慨的。“八五”计划以来张新友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努力拼搏,刻苦攻关,在花生新品种选育和野生种研究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育成的16个花生新品种相继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审定,其中他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的“优质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7号”和“高油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国审豫花15号”项目,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花生品种获得的最高奖项,全国仅有4项;获得省二等成果奖4项。

2000年,春风沿着黄河、长江吹进千里之外的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张新友的花生种子“豫花7号”和“豫花15号”落户数万亩的田地里。

在这一年中,张新友通过远缘杂交手段选育出的花生品种“远杂9102”和“远杂9307”相继通过国家审定,不仅解决了河南省小果花生出口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的问题,而且丰富了我国花生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为新一代花生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也标志着我国花生野生种研究利用工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张新友来了。他又一次走进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带来了花生品种“远杂9102”和“远杂9307”。这两个更优秀的品种一经播撒中原,就像一场无声无息的春雨,一头扎进黄河两岸的万倾沃土之中。

作为育种家,张新友深深地懂得,良种虽然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但是只有牢牢地掌握在农民的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视新品种的推广和转化,经常带领课题组深入农村,通过创办示范样板和开展技术培训,将新品种和新技术变成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致富技能。他们在农村培育的高产示范田,曾经创下663.5公斤/亩的河南花生单产最高记录。

其实,这昭示出一个新的信息,中原大地经年不爽的花生历史将会重写;千万农民将借这小小的种子迎来他们脱贫致富的历史一跃。

花开花落,花终于生了果。

张新友主持选育的豫花7号、豫花15号等品种迅速成为河南省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50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年度种植面积覆盖全省大果花生产区的50%以上,推动我省花生单产由1995年的20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30多公斤,面积由1995年的10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0万亩,从而使河南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花生生产强省。而且在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等省市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据统计,“九五”以来,张新友主持选育的“豫花”及“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8000余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40亿元。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请让我们记下这样一段文字:种子,是植物繁殖的载体。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发育成熟的胚珠,是植物生活周期中世代交替的枢纽和桥梁;农业生产上,种子是特殊的、有生命的农业生产资料……

如果我们套用哲学上生产力的概念作一种设想:科技的种子和中国农民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结合起来,它会产生出多么伟大的能量,这能量将会给中国、给河南、给农民、给农业带来什么?

链接:

张新友,出生于1963年8月,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花生学科组副组长,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八五”以来,他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0项、省重点项目4项,培育出花生品种16个,运用远缘杂交及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花生种间杂交新品种,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南首届群众最喜欢的农业专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河南首届群众最喜欢的农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