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2007年8月9日 第4版 种植天地头条
目前,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我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玉米褐斑病。如不及时防治,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该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15%,严重的可达30%~40%,有时甚至绝种。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记者 李东辉 实习生 安文静/文 记者 朱庆红/图
7月中下旬以来的高温高湿天气使褐斑病已开始在我省玉米主产区暴发,发病面积达1500万亩,约占我省玉米种植面积的40%,仅郑州市郊几个县(市),发病面积就达23万亩以上。随着近期降雨频繁和温度的升高,天气条件非常利于该病发生,玉米褐斑病的发病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
8月7日,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研究员、著名玉米栽培专家姚万山。
据姚万山介绍,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由于今年夏季我省普降大雨,空气湿度大,病害传播力也较强,特别是近期的连续降雨,使该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二是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往往只重视氮肥,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这种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如果在玉米生长初期发病而不对其采取措施,最后就会造成玉米绝种;中期已长出玉米穗时发病,会使玉米大幅减产;晚期发病的话,则会出现籽粒不饱满的症状。
姚万山说,从近几年的实际观察看,农民朋友们往往在该病症状还不甚明显的初发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因此常会丧失防治的最佳时期。他提醒农民朋友们,如果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异常的斑点,一定要抓紧时间到当地有关技术部门进行咨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对于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姚万山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施足底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应注意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最后,姚万山还提醒农民朋友,在做好玉米褐斑病防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治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常见病害;同时,在购买农药时,农民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鉴别,选择货真价实的药物,以确保玉米能切实防病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