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恰似旭日初升时

《河南日报》:2007108日 第1

 

创造新业绩  喜迎十七大

 

恰 似 旭 日 初 升 时

??十六大以来全省科技发展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尹江勇

对于我省科技事业来说,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一段值得骄傲,令人振奋的时期。

值得骄傲,是因为在这5年中,我省不断获得国家科技重大奖项、不断涌现重大科研成果、企业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强……河南科技界以一个个让人惊喜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令人振奋,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河南建设,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并通过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和措施,有力地促进全省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迎来自身发展春天的河南科技事业,就像初升的旭日一样,迫不及待地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芒。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多寡,是评价一个省份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我省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在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得建国以来我省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获建国以来我省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仅隔一年,我省科技奖励再次出现“井喷”,有13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技进步奖,创历年来获奖数量质量新高。其中,“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中的开发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工业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统计,去年我省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346项;专利申请11538件,专利授权5242件,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研发实力,要看它的发明专利数量和成果转化水平;测算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潜力,更要重视它的企业创新能力。

在年初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李成玉省长在报告中指出,去年以来全省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2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数量超过了“十五”期间的总和。全省建有研发中心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3.95亿元,平均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8%,是全部大中型企业平均水平的1.78倍;平均每户实现利润6800多万元,是全部大中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5倍。

不久前,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了“河南省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比“十五”期间翻一番。

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对河南科技来说,农业科技堪称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

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推荐的5项农业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占全国农业获奖成果的28%,创我省历年来农业科技成果同年获国家奖数量之最。

不久前,由省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再次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授权品种,并获得由农业部颁发的奖牌。至此,这两个品种均已连续三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

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已从过去的8~10年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

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亿斤大关,今年在遭遇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夏粮总产、单产仍然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这其中,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增强

据统计,去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3.8亿元,增长27.5%,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百分点,规模总量处于中部首位。目前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我省已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多晶硅、血液制品和电池生产基地。

近年来,科技部先后在河南安排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今年初,省政府与科技部又建立了省部会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和地方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重大科技行动的实施。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回顾我省科技发展5年来的成就,让人欣喜,让人振奋,更让人充满对未来全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无限期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南科技事业必将迎来更大的辉煌。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