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大河报:一位小麦专家和他的“现代”生活

《大河报》:20071020日 第A12版特别报道?人物

 

一位小麦专家和他的“现代”生活

□首席记者 路红 实习生 王璐

阅读提示

许为钢,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全国知名小麦专家,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的培育者和推广者。

见到许为钢,彻底改变了对农业科学家“一顶草帽两脚泥”的印象。他平时着装就有款有型,重大场合更是西装革履不含糊;他喜欢打篮球、乒乓球,还曾是“游泳健将”,“国标”也跳得有板有眼;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硕士、博士仍同修,两人人到中年,仍一同追看流行电视剧、互发短信传情达意;他从不避讳自己住别墅、开好车……他说:“搞农业的就要像农民吗?”

这是一位现代版的农业科学家,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有超前眼光和科学精神的可爱的知识分子。

5年为农民增收43亿元

金秋时节,有“中国粮仓”之誉的河南省再传好消息:在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后,粮食再夺丰收,预计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31.1亿斤。新华社消息称:“河南粮食生产连续两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到河南粮食,不能不提河南小麦,而提到河南小麦,不能不提“郑麦9023”。

2004年,“郑麦902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十五”期间唯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

5年来,“郑麦9023”累计收获面积达1.4亿亩,增产30.9亿公斤,新增产值43亿元。2003年以来,“郑麦9023”连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在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当前我国小麦良种第一品牌。

“郑麦9023”让“郑州小麦”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话语权。2003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随后路透社的全球硬质小麦报价单,首次将“郑州小麦”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国的小麦并列。现在,“郑州小麦”期货价已进入世界小麦价格体系。

“郑麦9023”的培育者和推广者,就是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在许多农民眼里,“郑麦9023”就是致富种子,许为钢就是“财神爷”。

“‘郑麦9023’是我们的儿子”

“我经常说,‘郑麦9023’是我和妻子胡琳的另一个儿子。”提到“郑麦9023”,许为钢言语中充满“溺爱”。

许为钢清楚地记得,2001年,历时10年刻苦攻关孕育的“郑麦9023”终于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那天,他和在同一个研究所做研究员的胡琳一起下馆子庆祝。“这是我们独立培育出的第一个品种,是我们的处女作,心情和当初儿子出生时一样高兴。儿子,那是血亲情深的孩子,‘9023’则是我和胡琳事业上的孩子。”

许为钢不愿言说培育“郑麦9023”的不易。他用风趣的语言和记者谈自己的感受:“育种工作很单调。你问辛苦不辛苦?‘远看拾破烂的,近看学农的’,所有科学家和农民一样,对收获充满渴望。你渴望成功,渴望干成这件事,你不会觉得苦。”

搞育种,是一项“厚积薄发”的事业,靠的是“慢工出细活”。一年不成功,就要等待来年才能重新开始。10时间,许为钢和妻子钻实验室、下农田,“汗水啪啪地滴在土地上,但是心中有渴望,所有的苦都会被压制,你不会怨天尤人,你会觉得汗水流得值,你会全身心地投入”。

因为全身心地投入,许为钢夫妇才会把“郑麦9023”看成“儿子”,甚至比真儿子还要亲。“儿子从读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没有接送过。他脖子上挂个钥匙,上学、放学、写作业都是自己一个人,好像从来没有管过他。”许为钢记得,一次在地里忙了一整天,晚上睡觉时4岁多的儿子却一直哭,“我们都被吵得睡不着觉,我抬手就打了儿子两巴掌,不准他哭”。第二天,儿子被抱到医院,才发现他哭闹是因为患了中耳炎,已经穿孔了……

“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才觉得对孩子很愧疚。”许为钢诚恳地告诉记者。不过,他们21岁的儿子现在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正在澳大利亚接受培训。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子自立能力很强,和我们非常亲”。

站在恩师们的肩膀上

许为钢的办公室里挂着几张照片。有他2006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有他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合影,但放在最显著位置的,却是一幅这样的照片:一位面色黝黑的男子,蹲在麦田里,手拿麦穗,满面笑容。

“这是我的恩师赵洪璋。”许为钢说自己很幸运,在他的人生和学术道路上,几位老师都是学术界的泰斗,他们的治学、为人之道深深地影响了自己。

1978年,在农村当了两年知青的许为钢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那个年代的小麦界,有“北赵(洪璋)南颜(济)”之说,许为钢先后成为他们的学生。在四川农大,德高望重的颜济老师深深影响了许为钢。“颜济老师是搞小麦育种的,曾获全国科技发明一等奖。在大学,我特别崇拜他,就决定学育种。”

大学毕业,许为钢顺利地考上了西北农大研究生,导师就是赵洪璋。“大学里的《作物育种学》教材,是赵老师编的,当时想也没想就报了他的研究生。”后来,许为钢才知道,赵洪璋教授不仅是知名的小麦专家,还是当时西北农大的校长,“四川农大的老师们都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赵洪璋,河南淇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学部委员),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培育出多个优良小麦品种。他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方法,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做人”。让许为钢难忘的是,第一次见面,赵洪璋教授用红铅笔给他写了三句话:大学者,入门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好逸恶劳无益。“现在,这三句话还是我的座右铭。”许为钢说,他现在也是博导,他也常常给学生讲这三句话。

1994年,赵洪璋教授在西安去世。“西安殡仪馆里,有中央办公厅送来的花圈,还有许多挽幛,落款不是某某县市政府,而是某某县农民等,把屋子都摆满了。”许为钢记得,追悼会那天,殡仪馆里人山人海,几千人自发赶来为他送行,许多都是农民。陕西省两个县的县委书记都赶来说:“我们县许多群众都要来,被我们拦住了。”

“导师去世时,存款不足千元,他很清贫,但他为农民作出了贡献,农民都记得他。这种人生价值了不起。”许为钢深情地说。

受赵洪璋的影响,许为钢认为:“作为科技工作者,应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应把国家的意志作为人生目标。党和国家、社会培养了你,你就应该回报;不懂得这些,就不懂得社会和人生。”

在小麦界,理论研究还有“北蔡南吴”之说。“南吴”是指曾获美日双博士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兆苏。1993年,许为钢荣幸地成为吴教授的博士生,1994年吴教授不幸去世。许为钢转到南京农大盖钧镒教授门下。盖钧镒教授是南京农大校长,作物数量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说,为了做学问,导师65岁以前一人住在南京,而家人都在上海,妻子退休后才到南京陪伴照料他。“为亲自指导我做试验,导师专门从南京跑到西安,这样一位著名老师、工程院院士,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我至今难忘。”

捐出奖金做奖学金

许为钢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金100万元;2006年他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是十几年来我省第三位获此殊荣者;今年6月,在全省高层次人才表彰会议上,省政府奖励他30万元;7月19日,他又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奖金100万元。

连连获重金巨奖,这些钱他怎么花?许为钢说,按照有关规定,100万元的重奖虽然不用纳税,但必须将90%用于科研;10%的奖励是课题组成员共享。今年6月省政府奖励他个人的30万元,他和胡琳商量后,捐给了省农科院。“设立一个奖学金,奖励院里的研究生。”他说,学农的学生从农村出来的多,家里经济很困难,过去他和胡琳也常常资助学生。这次,干脆将30万元全部捐出来,帮助他们。“我们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也毫不犹豫地说‘同意’。”

许为钢祖籍山东,他的父母都是“老革命”,许为钢生在重庆,长在重庆,但现在他经常告诉别人:“我是河南人。”

许为钢说,1996年他和胡琳一起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河南,是河南给他们提供了事业成功的土壤和环境。在河南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经常和农民打交道,也让他深深了解了中原大地上的河南人。

许为钢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卷着的锦旗,记者打开发现是赠给“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胡琳研究员”的,上面写着“扶困济残、无私爱心”。

“人家送给胡琳,胡琳不想挂在办公室,就送过来让我给她保存着。”许为钢嘿嘿一笑,介绍了这面锦旗的来历:胡琳是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妇联有个联谊会,经常组织她们帮助一些困难户。去年冬天,胡琳得知有位贫困户交不起暖气费,就悄悄代缴了,后来人家给她送来这面锦旗。许为钢谈起妻子很自豪:“她常干这事、喜欢做善事。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当然支持她啊!”

“好玩”的博士夫妇

谈起妻子胡琳,许为钢用了一个词“志同道合”。他说,两人是大学同学,后来又同上研究生、读博士。共同的事业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上班谈工作,下班时间也常常被工作占据,话题常常离不开研究。”

不过,这对博士夫妇却不是“书呆子”。出色的事业成就外,他们将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许为钢喜欢体育运动,小学在校乒乓球队,初中在篮球队,高中在排球队,大学在田径队,还曾入选过四川省游泳队。虽然为了小麦“儿子”这些都被放弃,但他还是个体育爱好者,“有足球比赛会彻夜看”。胡琳喜欢文学,业余读小说,还写诗。“她说退休以后就写书。没事她也要求我陪她逛街,经常提醒我多久没陪她逛商场了。”

许为钢评价他们夫妇:“我们俩人过得很好玩,虽是老头老婆,也吵架,但相互理解、尊重,相互依附、依赖。”平时工作忙,两人就一起在食堂吃盒饭。但下班后两人经常一起散步、打乒乓球、看电影。“平均一个月要看一次电影吧。反正大片是都要看的。”

如今,许为钢担任着省政协常委、农业部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首席专家、科技入户工程小麦首席专家等职务;胡琳也有不少头衔,两个大忙人,有时也见不着面。“但不管谁外出,我们都要通电话。”说着话,许为钢的手机响了,是正出差在外的胡琳打来的。接电话的许为钢一脸的甜蜜。

接完电话的许为钢看着手机,一直在乐。在记者追问下,他说:“昨天,我在家看电视连续剧,琼瑶的《又见一帘幽梦》。剧中人吵架,说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都是痛苦。我就给胡琳发短信,说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都是温馨灿烂的。”胡琳将许为钢的短信复制后,加上了评语:“同意!”“好玩吧?”此时,49岁的许为钢笑得像个热恋中小伙子。

“好玩”的许为钢还常常做出一些意外之举。他经常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下地,“在省农科院,我是第一个”。他带头买车、买房;他还筹划在省农科院成立一个以博士为主的沙龙。“现代的知识分子要有现代意识。”许为钢说。

已经在小麦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许为钢还有何打算?“我已经计划好了,等到退休,就去周游世界,这是我们夫妻最大的心愿。”许为钢说。

许为钢说,现代的知识分子要有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