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尽早行动,因地制宜,抓好春季麦田管理

 

立春已过,万物复苏。小麦已开始进入返青起身阶段,小麦生产已进入关键的春季麦田管理时期。春季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期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每亩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多少,尤其是在冬季气候偏冷,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切实搞好当前的春季麦田管理,对于争取丰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及时准确的指导全省春季麦田管理,我院小麦研究中心在213(农历初七)组织小麦研究人员赴新乡、焦作、郑州、驻马店、南阳等地会同有关市、县科研、生产单位的小麦专家深入麦田,查看小麦苗情,与基层干部群众商讨麦田管理措施。

一、当前苗情概况

据全省多点调查,目前全省小麦长势基本正常,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

许昌以南、驻马店、周口、商丘等地区,苗情以正常偏旺为主。目前麦苗6-7叶,单株分蘖5-8个,而且以大分蘖为主;每亩群体多数在80万以上,有的地块高达130万以上,次生根发育较好,除少数播量过大麦田,麦苗叶片上部有轻微冻害之外,大部分麦苗生育正常,为后期多成穗奠定了较好基础。

豫西黄土丘陵的旱地小麦,长势基本正常。一类苗叶龄6.5左右,单株分蘖3个以上,每亩群体60~70万,二类苗群体40~50万,每亩群体40万以下的三类苗面积低于常年,尤其是土壤墒情较好,为当前春季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郑州、开封以北的中北部地区,与前几年相比麦苗长势偏弱,据新乡市调查,一类苗约占30%左右,每亩群体在80万上下,二类苗占50%以上,每亩群体50~70万,三类苗占20%,每亩群体在50万左右,三种类型麦苗的次生根普遍发育不好,其原因在于去年播种时土墒不足,秸秆还田后整地质量较差,加之冬季雨雪偏少,目前土壤墒情普遍较差,干旱比较严重。老高产区焦作一带,麦苗生长基本正常,与去年相比偏弱,去年麦播时浇底墒水或蒙头水的麦田长势较好,目前麦苗单株分蘖4-6个,6-7片叶,7-13条次生根,每亩群体70-80万(去年90万以上)。另有30%左右墒情较差的麦田,目前群体只有50万左右,长势较差。

二、因地制宜,看苗管理

科学实验和多年小麦生产经验告诉我们,麦田管理不能一切刀。根据上述全省不同地区和一个地区不同地块的麦苗长势、土壤墒情以及肥力水平的差异,春季麦田管理应当因地制宜,看苗管理,措施到位,抓紧时机。现针对全省苗情差异较大的几个区域提出各有侧重的麦田管理意见,供各地参考。

1.许昌以南的豫中南部和商丘地区,由于去年麦播和冬季降水较多,小麦出苗整齐,加之12月之前气温偏高,目前麦苗长势较好,土墒较足,春季管理应当重点抓好几项措施:尽早中耕锄草或用除草剂及早消灭杂草。由于土墒足,空气湿度较大,多数麦田发现有纹枯病,随着气温上升,纹枯病可能扩大蔓延,必须尽早防治,力争在二月底至三月初喷洒一次粉锈宁或禾果利。多数麦田可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之间趁墒及时追肥。对于目前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适当推迟追肥期,可在3月中下旬追肥浇水,一般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对少数群体过大,有倒伏危险的高产麦田,应在起身期之前喷洒一次多效唑防止倒伏,春季是否追肥和追肥时间早晚根据生长发育情况再定。

2.豫北广大地区,由于去年麦播时底墒不好,冬季雨雪较少,目前麦苗长势较弱,群体偏小,土墒不足,与往年相比,今年应当在小麦返青起身期(2月下旬,3月上旬)开展以追肥浇水为核心措施的春季麦田管理,达到保大蘖,促小蘖,力争每亩有足够穗数。对于及时消灭除草,防治纹枯病亦不能放松,应尽早采取行动。对于焦作等老高产区或高产田块,如果去年浇了底墒水,目前麦苗长势正常或偏旺的麦田,仍要坚持前氮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的高产管理技术。

3.豫西旱地小麦目前土墒较好,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条件,应当立即行动,所有旱地麦田趁墒追肥,但要防止单纯追施氮肥量过大,建议广泛施用硝酸磷肥作追肥,以同时满足旱地小麦对氮磷的平衡需求,建议每亩追施硝酸磷肥20公斤左右,最好用耧穿入土中,对于某些边远薄地或土墒不足的旱地,目前可采用叶面喷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肥液进行叶面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