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农村版):春天的企盼

《河南日报》农村版:20082231版 综合新闻

 

春天的企盼

春天是耕耘和播种的季节,春天是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季节。

今天,本报约请省内多名农业专家和农民兄弟畅谈春天的希望与寄托,展示了河南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省各级各类农业专家置身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使全省农民深受其惠,使河南农业科技始终处在全国先进地位。

徐光春书记在刚刚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省粮食产量之所以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的威力,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力,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农村使用人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确保全省良种普及率不断提高、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推广,努力实现靠良种提高粮食产量、靠科技增加种粮效益。”这是对我省农业科技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希望,更是对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贡献的肯定和勉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以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也衷心希望农业科学家和农民兄弟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新的一年,我们将做得更好。              (赵川)

 

堵纯信

相信科技,种好田

“现在的农业科技已经发展到足以影响粮食生产丰歉与否的程度了,关键是广大农民朋友要在相信科技的基础上适时用好科技,只有这样,科技才能为我们的丰产丰收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藏粮于科技’。”2月20日上午,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堵纯信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如何发挥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向全省广大农民朋友提出了中肯建议。

为了确保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在玉米种植中获得较好的收益和较高的产量,同时也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贡献,堵老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农科科技推广经验提醒农民朋友在玉米生产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选择抗逆、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品种,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高产指标,要全面综合考虑种子的抗灾能力,这样的话,正常收成年份定能高产,小灾年份可保证基本稳产,大灾年份则不至于绝收。

其次在贯穿从种到收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抛弃多年的习惯,切实做到“科学管理”。

紧接着堵老结合最基本的水肥管理对“科学管理”作了阐述:“以前我们认为玉米喜欢‘大水大肥’,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行‘大水大肥’管理,其实这是片面的,在肥料配方上玉米需要氮肥但更需要氮、磷、钾平衡的配方肥,在施肥时间上也不是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大肥管理,只要施足种肥和拔节肥就可以了;玉米虽然喜欢‘大水大肥’,但也很耐旱,只要在喇叭口期(即传粉期)不旱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经常浇水。”

针对我省大部分地区在收获玉米时普遍存在早收的现象,堵老再次提出中肯建议:“玉米的最佳收获日期是玉米苞叶发黄后7天左右采收,如果玉米苞叶一发黄就采收,产量最少减收10%。”

       (记者 朱庆红

 

许为钢

让小麦成为农民致富的敲门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增收列入全党新一年的奋斗目标,作为全国第一大小麦种植大省,如何在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实现小麦种植的最佳经济效益,并且在促进我省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下确保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2月20日上午,国际知名小麦育种专家、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省农科院许为钢研究员就我省农民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质小麦种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许为钢研究员介绍,“我省的小麦种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2%,小麦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8%。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国内外贸易总量、制粉总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它不仅为河南农民挣到了该挣的钱,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的不断发展,我省农民种植小麦的前景将呈现利好的态势。”

由于前一阶段我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冬雪,使得全省目前的小麦苗情好于往年。目前农历雨水刚过,全省范围内小麦生长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并马上进入快速生长期,这一阶段是决定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针对我省小麦生产在目前的状态条件下如何搞好田间管理,许为钢研究员建议广大农民朋友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做好中耕、除草,杂草多的麦田要在天气适合的情况下喷施合适的除草剂;根据苗情追施返青、拔节肥;由于豫中南地区降雪较多,上述地区在做好条锈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做好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现在我们的小麦育种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我们正在着手超级小麦的前期培育工作,用不了多久我省农民就可以种上我们自己培育的超级小麦,到那时我们的兄弟会笑得更甜。”谈到科技对小麦生产的支撑作用,许为钢研究员充满信心。

               (记者 朱庆红

张新友

春天话油料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雨雪灾害,给油菜等夏收油料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植物油供应的压力无疑会进一步加大。但另一方面,却花生、芝麻等秋收油料作物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河南省是我国第一油料作物生产大省,花生、芝麻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不仅对国内市场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也是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2月20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张新友副院长接受记者的采访如是说。

张新友研究员就如何搞好油料作物的生产向农民朋友提出几点建议:

一、密切关注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尤其应充分估计到雨雪灾害对油料价格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花生、芝麻等秋收油料作物预留足够的生产用地,做到以秋补夏,既能为保障国家油料供应做贡献,又可增加自身效益。

二、豫南地区要加强油菜的灾后管理。油菜种植户应及时查清油菜遭受冻害的情况,要加强春季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把冻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备足备好花生、芝麻良种。大果花生种植区建议推广豫花15号、豫花9326、豫花9331、郑农花5号、开农30、濮花16等品种;小果花生种植区建议推广远杂9102、远杂9307、豫花14号等品种;芝麻建议推广豫芝11号、郑芝97C01、郑芝98N09、漯芝12号、驻芝11号等品种。

四、积极推广花生播种与收获机械。花生播种、收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花生播种与收获机械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建议农民朋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机械化程度,确保花生生产的稳定发展。         (记者 赵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