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小麦育种科技功臣??林作楫

《河南日报》:20098304 共和国建设者

 

小麦育种科技功臣??林作楫

本报记者  尹江勇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我国科技奖励中的至高荣誉。近几年来,我省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连续荣获这一奖项,成为河南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祖国60华诞之际,回顾我省科技发展史,率先为河南获取这一至高荣誉的是一位可敬的老人??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小麦育种专家林作楫。

林作楫原籍福建省福州市。1954年,21岁的他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了气候、环境迥异的中原,被分配到省农科院工作,从此开始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以及数量遗传、品质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当时的河南,小麦产量每亩只有50公斤左右,吃白面馒头成为农民最大的奢望。”林作楫告诉记者,这一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培育高产抗逆力强的小麦就成为他的终身奋斗目标。

20世纪50年代的河南小麦生产中,品种繁杂,且几乎都是外来品种,被当时的研究人员戏称为“八国联军”。能够培育出河南自己的高产小麦良种,是当时省农科院研究员们的共同心愿。

为了实现目标,林作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为是南方人,刚到北方后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他得了关节炎。有一年,小麦抽穗后他正好犯病,就坐在小孩推车上,由他妻子推到田间去选种,硬是把全部材料看了一遍才回去。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出差坐公共汽车时,经常借中途停车时间到田间,向附近农民群众了解情况,一次去南阳途中,在方城竟因此掉了车,只好换乘别的车。

全身心投入地工作,使他深入了解了河南农村和小麦生产的具体情况,到70年代前期,他已经培育出了十几个丰产抗旱小麦良种。这期间,他曾被下放到农村8年,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业,因为帮当地在两年内把小麦产量翻了一番,生产队专门拨了一块地让他继续搞育种。

1977年全省科学大会后,林作楫被调回省农科院。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更加奋发图强。根据当时的农业需求,他以大面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为目标,经过十多年努力,在课题组共同努力下,培育出了当时全省产量最高而且适应性最广的小麦良种豫麦13,连续4年大面积产量稳定在400450公斤/亩,小面积突破600公斤/亩,在90年代初,成为我省第一个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而且在安徽、江苏等邻省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林作楫也因此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省科技发展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

此外,从8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积极倡导发展优质小麦,并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促使我省优质小麦面积从不到10%迅速发展到50%以上。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我国优质小麦育种的发起人和奠基者。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科委“王丹萍科学奖金”,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功臣”称号。

现在,林作楫早已退休,但76岁的他又被院小麦中心返聘,负责指导研究课题的制定等工作,为他钟爱的小麦育种事业做出新的奉献。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也继续指导和激励着身边的研究人员。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