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我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我院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全国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中唯一的获奖单位。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党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引进了一批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内部改革和资源整合,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通过资产置换和开发创收改善了科研条件,使我院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焕然一新,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科技后劲快速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黄淮海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一、科学引才,合理配置,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
我院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事关全院发展的大事来抓,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发布后,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一方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引进与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仅2006年至2008年,就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引进博士和急需人才38人,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实施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工程的意见,计划5至10年内,重点引进1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同时,选送了一大批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青年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近年来,先后送培博士生53人、公派出国留学37人,其中有40余人学成回院工作,为我院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通过人事改革、资源重组,对科技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进行调整组合,让一批年富力强、学有专长、视野宽阔的专业技术人员挑起科技攻关的大梁,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和领头人。经过努力,“十五”以来,全院博士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134人,硕士由67人增加到159人。研究员由48人增加到70人,在全院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80%,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6岁降至39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充足的人才、合理的配置使科研团队的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争取到国家产业研发中心1个(全省唯一),功能研究室6个,试验站8个,入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研家17人,试验站站长8人,在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中,我院有10个课题获得支持,争取数量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名列前茅。
二、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人才干事创业有了新环境。
为吸引、留住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我院干事创业,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事业留人与适当待遇留人“两手抓”:一方面,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搭建创业平台。在积极争取国家、本省有关部门项目支持的同时,通过土地置换等途径筹措资金近15亿元,用于加强科研条件改善。2006年投资1.3亿元新建综合实验楼一幢(
三、成果丰厚,效益显著,专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
由于我院在人才工作中抓得紧、抓得细、抓得实,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十五”以来,已经获得九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66个,其中国审67个;获取国家奖项和国审品种数量均在省级农科院中位列第一。如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郑麦9023、郑麦366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地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先后通过豫、鄂、皖、苏等省和全国审定,获得“十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8亿亩,增产小麦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