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我院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9月11日,我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我院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全国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中唯一的获奖单位。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党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引进了一批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内部改革和资源整合,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通过资产置换和开发创收改善了科研条件,使我院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焕然一新,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科技后劲快速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黄淮海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一、科学引才,合理配置,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

我院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事关全院发展的大事来抓,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发布后,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一方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引进与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仅2006年至2008年,就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引进博士和急需人才38人,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实施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工程的意见,计划510年内,重点引进1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同时,选送了一大批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青年后备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近年来,先后送培博士生53人、公派出国留学37人,其中有40余人学成回院工作,为我院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通过人事改革、资源重组,对科技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进行调整组合,让一批年富力强、学有专长、视野宽阔的专业技术人员挑起科技攻关的大梁,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和领头人。经过努力,十五以来,全院博士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134人,硕士由67人增加到159人。研究员由48人增加到70人,在全院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80%,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6岁降至39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充足的人才、合理的配置使科研团队的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争取到国家产业研发中心1个(全省唯一),功能研究室6个,试验站8个,入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研家17人,试验站站长8人,在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中,我院有10个课题获得支持,争取数量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名列前茅。

二、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人才干事创业有了新环境。

为吸引、留住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我院干事创业,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事业留人与适当待遇留人两手抓:一方面,不断改善科研条件,搭建创业平台。在积极争取国家、本省有关部门项目支持的同时,通过土地置换等途径筹措资金近15亿元,用于加强科研条件改善。2006年投资1.3亿元新建综合实验楼一幢(34000平方米)现已投入使用,投资12亿元建设的6000亩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种质资源库、春化室等基础设施,同时设立科研发展专项基金5000万元,用于鼓励创新。2006年,我们从美国引进生物学专家薛保国博士,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专门成立了分子微生物课题组,为其配备了研究助手,提供科研启动费100万元、安家费5万元、年薪12万元,目前该课题组争取到国家948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在引进与产业化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渠道尽力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报酬。一是通过集资建房等途径努力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目前我院研究员、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住房面积已达120平方米以上,相当一批人员住房面积在180平方米以上;二是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论文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骨干人才实行重奖,既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技术、多出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又在职工队伍中形成了崇尚业绩的价值导向;三是搞活分配制度,建立体现各类人才特点和价值的薪酬制度,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薪酬按课题组成员所完成的任务和创造性劳动成效进行分配,取得高含金量成果得重奖,科研成果转化获提成,真正体现了不同贡献不同回报;四是建立了专家休假制度,每年都组织做出突出成绩的高层次人才集体外出休假、考察,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全院职工队伍中备受尊崇的群体。

三、成果丰厚,效益显著,专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

由于我院在人才工作中抓得紧、抓得细、抓得实,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十五以来,已经获得九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66个,其中国审67个;获取国家奖项和国审品种数量均在省级农科院中位列第一。如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郑麦9023、郑麦366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地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先后通过豫、鄂、皖、苏等省和全国审定,获得十五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8亿亩,增产小麦33.3亿公斤,带动产区农民增收49.6亿元,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以郑麦9023为主体的郑州强筋小麦成功实现了在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挂牌交易,成为我国第一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从而使郑麦9023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在耐密紧凑型玉米育种方面,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作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重要里程碑,成功解决了品种耐密能力低、综合抗性差等技术难题,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先后通过国家和冀、鲁、豫、吉、辽等7省(区)审(认)定,累计推广3.3亿多亩,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显著提升了玉米产业的整体水平,增产玉米145.5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140亿元,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此项技术大大降低了棉农的劳动强度,使工效提高了12.5倍,可使亩生产成本降低60元左右,显著增加了棉农的收入。“863”项目电磁亲和分子克隆技术研究,填补了河南省“863”项目的空白。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疫病和残留物检测工作的快速、简便、高效、敏感,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已开发出猪旋毛虫快速诊断试纸及快速诊断试剂盒、法氏囊病快速诊断试纸、瘦肉精残留快速诊断试剂盒等产品,其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国家规程评审的动物疫病试纸诊断试剂,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2008年国家奖评审中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新兽药证书的人畜共患病检测试纸,居国内领先水平。由于成绩突出,2007年,我院作为全国农业科技教育战线的唯一代表,分别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