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棉花种植
插上机械化“翅膀”
本报记者 党文民
“再过两个月,你就可以看到我们育好的棉花苗了。”
下订单的几千户种棉农民,买来棉花苗就可以通过机械化移栽种植到大田里。当地农民形容说:“栽棉花像种红薯、辣椒一样方便。”
几年前,这些种棉户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营养钵育苗。如何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出身种棉世家的葛萍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她从省农科院棉花栽培研究室引进了棉花无土育苗栽培技术后,新蔡县的许多棉农才走上了一条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的“轻松”道路。
“现在,200亩棉田的育苗工作六七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葛萍说。不仅如此,新技术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亩均产量。2011年,兴农富民棉业合作社的7000户社员棉农,亩均增收都在1000元以上。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的100多个县市推广使用了这项先进技术。在河南,有近20万亩棉田从中受惠。“由于配套设备、技术培训、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技术的推广面还不够。”杨铁钢说。
不过,杨铁钢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由他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棉花育苗技术已经成熟,今年三四月份就要在新蔡县试点推广。新技术采用土壤作为育苗基质,一株棉苗的成本可以从0.06元降低到0.03元。
“更重要的是,新技术育出的棉苗叶片更多,缓苗期更短,缩短了以后棉花在大田里的生长时间。”杨铁钢解释说,这意味着可以改目前通行的麦棉套作为麦后棉花轮作,不仅能使小麦增产20%~30%,更可为棉花种植、管理的完全机械化创造条件。
“这也算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作出的一点贡献吧。”杨铁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