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
快检领域的“王者”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张改平
本报记者 陶玉亮 王文霞 文 杨 光 图
人物简介
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出生在河南内黄,中国预防兽医学领军人物。现任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改平及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被Science等著名期刊引用150次;申请专利36项,已获授权19项;主持研制成功国家二类新兽药两个、兽药残留检测试剂备案4项,通过兽药残留检测试剂备案复核试验5项,推动了动物免疫学的学科发展和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
张改平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当选河南省首届中原学者,2008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08年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建的实验室被命名为“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想知道你买的肉里有没有瘦肉精?简单啊,弄点肉,泡一下水,把试纸放进去,不到一分钟出结果,每克肉含有1纳克的瘦肉精都能测出来。
这就是中国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领军人物张改平。
张改平,生在河南,学在河南,成名在河南,48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世纪河南自己培养的院士,河南的骄傲。
一个春雨淅淅的下午,记者来到河南省农科院,聆听高谈阔“论”,感悟人生智慧。
[ 论担当 ] 有责任解决国家和群众的重大需求
初见张改平,是在省农科院办公楼大厅。深灰色的长风衣,提个有点旧的公文包,脸挂微笑,头发飞扬。第一印象不像科学家,而像艺术家。
试纸是张改平的“名片”。
那张让他声名鹊起的瘦肉精试纸,是我国首个经国家备案诊断“瘦肉精”的合法试纸产品、专利产品,它像傻瓜相机一样好用,有力震慑了瘦肉精的泛滥。
他常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解决国家和群众的重大需求。”
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职爱民博士仍记忆犹新:“
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全。张改平“过人之处”是让食品安全检测更容易,监管更方便。这些年他研制的试纸有几十种,可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快检“王国”。
鸡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IBD)快速检测试纸条,是张改平众多成果中的“代表作”,获得了200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摘得科技界公认难度很大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是世界上首个检测该病毒的试纸,只需1~5分钟。目前成了养鸡户离不开的“宝贝”,所有养鸡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仅在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省,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达4000余万元。
张改平为何情寄小小的试纸?
这是他做了一个十几年的梦。在河南农大上学时,张改平学的是兽医专业。“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复杂又费时,如果有一天能像用PH试纸一样,一蘸就能确诊,那就太好了。”
梦想不是空想。“在检测领域人们追求四大目标??快速、简便、特异、敏感。把所有繁琐的实验步骤搬到试纸上,几分钟内完成检测,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我们就坚持了下来。”最终在国际快检的空白领域,他成功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张改平从事的另外一个研究领域??动物重大疫病免疫与致病机制,同样成就卓越,创立亲和分子克隆技术研究平台,发现并系统研究了动物免疫球蛋白(IgG) Fc受体分子,目前国际上共发现11个猪、牛、羊动物免疫球蛋白Fc受体分子,其中10个是张改平研究团队发现的。
2006年,猪肉价格涨得很厉害,了解得知是生猪患了“蓝耳病”,那一年,全国生猪存栏率下降了60%,养殖户受到重创。他心情十分沉重,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几经努力,从而揭开了“蓝耳病”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的发病机理,建立了病毒ADE感染检测新方法,防控了“蓝耳病”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发现(IgG) Fc受体存在线性配体结合表位,为研制治疗人类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提供了新途径。
如今,张改平已是快速检测领域的“王者”,从河南、郑州发出的声音,让世界为之侧耳。
美国Humana出版集团特邀张改平为《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检测》一书,撰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这是该技术首次正式列入科研和教学工具书。由于他在快检领域的杰出贡献,英国科技文化促进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并资助张改平作为大会主席,主持承办2006年中英食品安全论坛。
[ 论爱国 ] 三拒洋“绣球”报效家乡
张改平的人生极富传奇,他曾三次去英国留学,三次都放弃了让常人眼热的优厚条件回国。别人夸他爱国,可他觉得爱国爱家是人人都有的情感,是人类最朴素的本质。“河南培养了我,我得为家乡做点事!”
三次出国,定格三个难忘瞬间。
1989年,张改平以出国人员留学考试全省第一的成绩,被选派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他忘我的学习精神,感染着国外同行。英国动物健康研究院院长给他申请了奖学金,想让他继续攻读博士。当他得知自己任职的河南科技学院需要他回国任教时,他马上找到院长:祖国需要我,我有责任回去。
那位院长震动不已,他说:我第一次听到一个中国人竟然拒要奖学金。你知道吗,这个奖学金是专门给欧盟和英联邦学生的,我给你已是违规,可你不要,还要走……好吧,这次我就一错到底了,给你留着,你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给你。
1990年,张改平再度赴英国留学。他创立的亲和分子克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现代免疫学等领域,被国外专家誉为“中国人的发明”。1994年10月,张改平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当时学校给他签了5年的合约,根据英国法律,他可以拿到永久居住证,但他仍义无反顾回到了河南。被评为国家重点资助的20名跨世纪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之一。
2002年,张改平第三次来到英国,这次出国他纠正了国际上流行了十年的格林巴氏综合征错误理论。伦敦大学系主任极力劝他留下,张改平认真地说:“第一,回中国我会生活得更好。第二,回国可以搞更好、更适合我们国家和我本人的研究。”那位教授闻言跳脚跑到走廊上大喊:“你们听听改平说了什么!我第一次听中国人这样说。”当时中国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是没有话语权的。
洋教授好奇张改平的归国境况,2003年退休后年年来郑州“看”他。令张改平自豪的是,新世纪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如愿实现了他的两个愿望。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1994年.张改平学成回国。当时担任省农科院院长的董庆周听说后,马上派人到北京接机。由于飞机晚点,接机的人在机场蹲守了两天两夜。见到张改平,董庆周当场表示:不只河南农科院的房子,全郑州市的房子随张改平挑。
家乡真诚和渴望打动了张改平,他留在了省农科院。8年后,张改平创立了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2008年又申请获得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张改平把人生最精彩的时光留在了河南。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蜚声世界的科学奇迹,并在48岁当上院士,达到他人生学术的顶峰。
回报、感恩是他人生“字典”的关键词。面对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名牌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张改平曾动情地说:“如果我走了,对不起河南人,也对不起我的科研团队。省里在有限的条件下,投资1000万元为我建立实验室,我走了会对河南造成很大损失。我要用我的所学之长,为河南出力,为河南人民造福!”
他以河南为荣,河南为他骄傲。
这么年轻就成为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这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山。对待名誉,张改平很诗意地回答:成就和名誉就像天上的一片云,当别人给你一片云时,你千万别躺进去,躺进去了就会掉下来。人们给你一片云,是给了你一片美丽,你可以欣赏这片美丽,但请你从这片云上飞过去,继续飞向蓝天。
[ 论为师 ] “有教无类”广纳人才
无论谁说张改平聪明,还是说他的团队能干,他总是风趣地说:“此言差矣。”
“我们只是看得准一点,选择了自己应该选择的方向,就像龟兔赛跑,要说乌龟比兔子跑得快,谁也不会信,但乌龟确实赢了。”
除了院士头衔,张改平还担任着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领导着一个90多人的团队。对张改平来说,打造一支充满创造力、坚强和谐的团队,比出成果更重要。“所有东西不可能都由你自己干,你也干不出来,必须得会用人!”
张改平最喜欢人们叫他
在这个“联合部队”里,既有正式人员,也有长期的客座教授,还有临时工,在校学生,张改平强大的人格磁场,把他们紧紧聚在一起。
做出首张快速检测试纸的郭军庆,是张改平的得意弟子,他曾在农科院“三进三出”。张改平的态度始终是:走,欢送;回,欢迎。郭军庆的朋友感慨道:“走遍全国也找不着这样的地方。”
在这里,看大门的都能成才。
有天实验室的门卫找到张改平,小心地问:“我能不能做点实验啊?”张改平挺意外的:“你能做实验?”他说:“能。”“行啊,那你就做吧。”张改平很干脆同意了。后来那位门卫成了出色的抗体实验员。
“下一步,我们的试纸研究要向纵深化进展,一是找到更多的检测靶标,就是看看还有什么东西能用试纸检测。二是进一步提高试纸的敏感性,达到一百亿分之一的敏感度。三是解决高通量,一次检出所有要检的东西。四是解决试纸数字化问题,结果不再用人看,像超市一样直接扫描到计算机。”
张改平更大的心愿是解决疫苗问题,提出了研制“新概念疫苗”。 他举例说:“假如动物的免疫潜力是1万点,用50至100点可以免疫一种病,一个动物可以同时打近两百种疫苗,其实打十几种疫苗就够了。但目前我们国家的疫苗不够精准,一次要用到3000至4000点,大大浪费了动物的免疫潜力。新概念疫苗就是更精确、纯化、微量。”疫苗领域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 论名利 ] 不为他人看“钱罐”
张改平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记者很好奇:你就没有烦心事、没有失败过吗?他笑笑说:谁没有,我心态好。
他的人生信念是:不做则已,做就做好。但不在乎最好,只在乎是否问心无愧。“有了这个心态,你肯定对任何困难、挫折和失败都不屑一顾。”
1960年,张改平出生在河南省内黄县,是张家的第二个孩子。这里不只是楚霸王项羽 “破釜沉舟”之地,也是民族英雄岳飞成长的地方。人杰地灵的家乡却没有给张改平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
张改平出生时正值村村办大食堂,那时谁家生孩子食堂会给点白面。全村的白面放到秤上称:二两,还平点。从此“二两平”成了他的名字,一直到小学三年级才改成“改平”。
“小时候,看见小伙伴吃窝窝头蘸酱油,心里特痒。回家央求我娘,我娘说,等你长大有本事了吧。”那一年,张改平3岁。长大有本事就能吃上窝窝头蘸酱油了,虽然很懵懂,但他很期盼。
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张改平的大学同学评价他:酷爱学习,做人低调,让人敬佩。“在我们那个班里,别看他年龄最小,但爱钻研的劲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毕业分到百泉农专,天天做实验到深夜。在国外留学和归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更是天天泡在实验室。在省农科院流传着一句话:大年初一找他就去实验室。
“我曾经很刻苦,天天泡实验室,但现在少多了。我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的团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解决重大的问题。”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确航向的船,任何风都是逆风。”
“我首先要思考国家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必须是我所在行业的一二三,不考虑四五六,以前可以,现在做对不起院士的头衔,对不起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在繁星闪烁的人类科学天幕上,有卫星、行星、恒星,爱因斯坦是恒星级的科学家,是人类精神的灯塔。他有句名言:“我想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我并不关心这种或那种现象,也不关心这种或那种元素的光谱;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张改平是爱因斯坦的“粉丝”,做独立思想的科学圣徒是他的追求。
“科学家要立志高远,但不能好高骛远。”
“胸怀宽广的人总能遇到好事,大家都在争抢的时候你就不要去凑热闹了,你要让,这种失往往能换来更大的得。”
“交朋友不是搞关系。和科学家交朋友,碰撞思想,相互促进;和行政官员交朋友,让他了解你的能力、过去、现在和将来,争取更多的科研机会。人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它的光亮程度是相对的,看的角度不同,光亮就不一样。”
长期的科学研究,让张改平深谙生命真谛,今天的他更加平和、平静。他说:“无论动物、植物、微生物、还是病毒,生命的起源都是ATCG。万物平等,我们要快乐和谐共处。”
令人仰止的人生境界。
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名利,张改平妙讲了一个晏婴拒千金的故事。“齐景公要给晏婴房子、钱、好吃的,晏婴说房子不漏能住,有饭吃不错啊,要那么多钱干吗,又没有银行,钱多了还得用罐子存起来,怕丢还得常看着,可这些钱我一辈子也用不着,死了还是别人的。再傻我也不能干一生为别人看钱罐的事啊!”
“我是科学家,国家和民族更需要我在科研上做贡献,我为什么要去抢那个人人争抢、还不一定抢到手的‘担子’呢。”
记者手记
采访张改平,最打动记者的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好心的人,一个和善的人,一个没有害人之心的人。
浸润着中西方文化精髓的张改平,强调着二者的共同点:人要有同情、怜悯之心。他引用孟子的话:“无怜悯之心,非人也。”正是这种普济天下的博爱之心,痛惜他人的怜悯之情,成为他孜孜以求的科研力量。
有“当代毕?”之称的王选曾说:一个好的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