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9月20日:A2综合新闻
省农科院集成技术示范创造玉米高产
本报讯 “20亩攻关方、100亩百亩方和2000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分别为850.28公斤、802.35公斤、677.63公斤,远超方外569.09公斤的亩产量,完成了亩产650~800公斤的目标任务。”9月13日,在兰考县固阳镇范寨村玉米示范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实施的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暨专家测产、玉米收获培训会正在召开。测产结果显示,该技术节水调温、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推广意义重大。
据项目技术负责人、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赵霞博士介绍,针对我省夏玉米播种时期的种子质量标准不高、天气干旱、土壤种床条件差、劳力缺乏等内外因素导致的播种质量差、玉米苗整齐度低的生产实际,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制定出了“玉米环保高产增效集成技术五联合六协同七配套”的技术模式,也就是“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集成技术示范”项目。这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而集成的玉米高产简化栽培模式,2014年被制定为河南省地方标准,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专家介绍,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玉米绿色高产增效技术“五六七工程”,即精播壮苗“五联合”、绿色防控“六协同”和农机农艺“七配套”技术。精播壮苗“五联合”包括“良种包衣+测土配肥+深松免耕+单粒精播+等行密植”等技术,主要内容是选用省农科院培育的郑单1002、郑单538、郑单528等精品种子,实施机械化精播,同时实行土壤免耕、麦秸低平茬覆盖,麦后尽早播种,测土配方后种肥同播等,保证玉米一播全苗、齐苗壮苗。绿色防控“六协同”包括“免疫抗逆+调土强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其中,免疫抗逆是指利用作物免疫诱抗剂,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旱性和抗病性;农业防治主要是指利用赤眼蜂特性,使寄生蜂的卵产在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内,孵出的幼虫在蛾类的卵中寄生,从而使蛾类的卵不能孵化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农机农艺“七配套”是指“科学播种+免疫化控+绿色防控+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标准化”,是将以上各种实用技术集成为标准化、机械化操作流程,便于农户掌握利用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兰考彦堂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范彦堂说,虽然今年天气灾害严重,但示范基地在省农科院专家全方位指导下,前期培育壮苗,节水节肥环保,后期通过生物防控技术减灾增产,每亩地节约成本近百元,玉米平均亩增产200斤左右,一增一减,效益非常显著。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兰考县农业局组成的专家组宣布测产结果后,现场掌声一片。测产验收结束后,与会专家还对当地种植户进行了现场玉米水肥管理、玉米机械化收获中存在的问题等技术培训。(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