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9月27日:A2,综合新闻
葡萄架下的新技术鉴评会
本报讯 “葡萄架上葡萄贵,葡萄架下葡萄会,葡萄专家夸葡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9月23日,一场别具一格的葡萄鉴评会在河南农业现代研发示范基地举行,会议对“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中所采用新技术进行了现场论证,认为该项目采用的避雨栽培、温棚栽培、省力化树形、化控、根域限制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实用性强,效果明显,大面积推广利用这一项目技术,可以极大促进我省葡萄产业发展。
上午9点,与会专家走到河南农业现代研发示范基地的葡萄架下,抬头只见青绿色的葡萄硕果累累,晶莹剔透,鲜嫩欲滴。随手采摘一粒送入口中,只觉甜而不酸,脆而不绵,皮薄汁多,肉嫩无核。据悉,这是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2012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日本中晚熟葡萄品种阳光玫瑰。阳光玫瑰葡萄果大低酸,含糖量高,肉质脆硬,有玫瑰香味,品质极佳,市场售价高。
据项目主持人、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吕中伟介绍,通过搭建避雨棚,减少雨水过多带来的葡萄病害问题;利用温棚的增温、保温特性,辅以湿度控制,促进葡萄早熟;采用高主干、长主蔓、高光效的省力化树形,扩大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使用生长调节剂对果穗进行处理,可达到生产无核葡萄的效果;同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大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以上栽培技术实施,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最终达到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的目的。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王鹏介绍,该项目在临颍示范基地进行葡萄根域限制与小麦间作栽培技术,亩产优质葡萄1000公斤,亩产优质小麦400公斤,能够实现葡萄、小麦双丰收,提高经济效益。
“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是省财政厅农业技术推广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承担,旨在解决我省葡萄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技术推广体系薄弱、葡萄优质果率低、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豫东试验站为依托,以5个示范县为基地,开始品种引进、田间试验、技术示范等工作,探索低投入高回报的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目前该项目在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核心示范园,新县、罗山县、新蔡、商城、兰考、商水等示范县都有种植,在河南52个县区均有种植。
鉴评会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王东升主持,所长徐小利致辞,省农科院推广处副处长刘德畅出席,郑州果树所刘三军研究员任鉴评会专家组组长,郑州果树所郑高飞研究员、河南农大范国强教授、省林科院樊巍研究员、省农业厅陈英照研究员、省林业厅高福玲高工、郑州市林业局刘彦斌总工程师等专家参加了鉴评会。(本报全媒体记者郭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