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10月18日:A2 ,综合新闻
高效生产技术让水稻种植化繁为简
本报讯 河南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传统育苗移栽种植方式,生产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为了让水稻高效生产技术得到良好的推广,造福广大水稻种植户。10月13日,省农科院组织粮作所、资环所、植保所和加工所水稻产业相关领域科技专家,在固始县实施了“水稻高效生产示范”项目观摩会。
“水稻高效生产示范”项目是省农科院在院县共建示范推广项目的支持下,根据固始县的实际科技需求,对当地水稻生产条件进行综合诊断和水稻发展趋势进行综合研判后的精心设计,对水稻的现有先进技术进行了组装配套,进一步挖掘优势水稻区的潜能,实现水稻生产丰产提质增效。
固始县郭陆滩镇太平村的太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志发对水稻高效生产技术深有体会:“以前种水稻都是按照传统的栽培技术,程序多,费工费力,而这种水稻直播轻简栽培技术,不用育苗移栽,直接利用种子播种,成苗后与移栽水稻管理一样,节水节本效果显著,对我这样的合作社非常适用。”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介绍,水稻直播轻简栽培是未来稻作高效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选择轻简化栽培技术,达到节水、节药、节肥和大量减少劳动投入的要求,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作用明显。
此次由农科院四个院所通力合作一个项目,其中粮作所负责水稻优良品种的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资环所负责稻田紫云英种植培肥与水稻清洁生产技术,植保所负责水稻综合防控及绿色生产技术,加工所负责水稻GAP标准化生产、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各领域技术有机结合,贯穿于水稻的“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初步构建了稻米安全生产过程追溯体系,项目的整体示范效果显著,促进了水稻产业全链条的技术提升,为打造固始大米品牌树立了典范。
资环所副研究员李本银介绍,水稻田套种具有固氮作用的紫云英,可有效提高土壤健康,改善板结状况,保水保肥,至少节约一半的化肥使用量并且能够增产5%。“种一季水稻要打6至8遍药,成本高。而本项目将水稻全生育期病虫害通盘考虑,提出了药剂拌种、诱芯诱蛾、太阳能诱虫灯诱杀等技术措施,从源头减少农药使用量,将水稻病虫害防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植保所副研究员任应党说。
据了解,此项目由粮作所以自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粳稻郑稻19等品种为核心,在我省南北稻区示范推广机械化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太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郑稻19直播稻百亩示范方经水稻专家测产亩产达到637.36公斤。
农科院副院长邹庆鹏说:“水稻高效生产项目可以提高我省现代稻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实现水稻生产的丰产提质增效,应该大力推广。”(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