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 04版
梨树这样种才能“人有我优”
梨产业作为一个高效的园艺产业,越来越受到种植大户和种植企业的重视,据河南统计年鉴,2000年~2015年我省梨园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提升。2015年我省梨树种植面积达82.0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87%,居全国第五位,产量114.8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14%,居全国第4位。但由于规模化种植不同于传统的小农户种植,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梨果业属于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果园用工日趋紧张,且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明显上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大力推进“四优四化”,发展优质林果,不仅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果农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
种植适应市场的新品种,采用省工、高效的新模式,是梨产业发展的不二之选。
梨果卖难问题凸显,市场呼唤新品种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豫东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王东升研究员认为,园艺产业体现了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产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持着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少量土地创造较大效益,这正是梨树种植受到果农青睐的原因之一。 但目前来看,我省梨品种结构单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以9月成熟的酥梨、10月成熟的晚秋黄梨品种为主,晚熟梨多,但价格低;早中熟品种价格高,但种植面积小。
早在几年前,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在对包括武陟、兰考、唐河、西平等地晚秋黄梨种植面积及销售价格的调查中便发现,随着晚秋黄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市场价格逐年走低,甚至出现梨果滞销、果农忍痛贱卖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滞销,王东升认为,除种植面积过大之外,晚秋黄梨因其在外观和品质上与其他品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更重要的是,该品种成熟期过晚,晚秋黄梨10月中下旬成熟,而梨的销售旺季在中秋节和国庆节之前,天气渐冷后,人们对梨的购买力度会降低。因此,梨果大面积发展要选择外观好、品质优的梨作为栽培品种,集中单个优良品种发展或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出高档果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吃梨何必等深秋8月好梨已上桌
时下,荥阳市鑫田农林合作社的梨园里,中早熟品种皇冠已经成熟,9月初红香酥、玉露香等品种即将上市。早熟品种早上市,品质优,价格自然也高,让合作社负责人蒋小冶尝到了甜头。据介绍,2014年建园种植的150亩梨树,去年就进入丰产期,得益于梨园采用的新的栽培技术。
省农科院在该梨园采用的省力密植高效栽培技术,正是众多种植户前来观摩的原因。王东升介绍说,从梨产业总体来讲,由于品种退化和老化,栽培管理技术的落后,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常规种植模式结果晚、丰产期晚、技术复杂、费工、难操作,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省工密植栽培模式,能够第二年成行成花、第三年丰产,具有结果早、丰产早、省工、技术简单等特点,宽行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比常规模式省工50%~60%。
“以梨树修剪来说,在梨树种植过程中属于较费人工的过程,且技术要求较高。”王东升说,传统的疏散分层形等树形丰产需要5~6年,技术复杂、成形晚、见效慢、费工费时,而采用省工密植栽培模式,将整形技术简化。第一年低定干、留单梢、足肥水促生长;第二年细刻芽整形、控肥水促花的幼树整形技术。“仅从树形修剪来说,效率提高八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