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玉米矮花叶病有望被攻克
  由中国农大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规律与防治”,11月10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涉及的方面跨度较大,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发现和创新,而且在综合防治技术方面有多项突破,技术成果先进,可操作性强,便于在全国推广应用,可预见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其总体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占鸿博士、李怀方教授介绍,玉米矮花叶病是我国主要的玉米病毒病害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国不断流行成灾。通过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方法原理,科研人员开展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针对玉米矮花叶病严重流行态势,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流行成灾原因,明确了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证明了蚜虫传毒是口针前端病毒附着位点(VAS)依靠病毒编码的蚜传辅助因子(HC-Pro)的桥梁作用和病毒结合完成的;蚜虫传毒过程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HC-Pro的提纯物,制备了高效价的抗血清并研究其作用和功能;首次发现我国生产和制种上大多利用的是感玉米矮花叶病毒的Lancasten和Reid血缘、塘四平头血缘、中国旅大红骨血缘的品种和自交系,这是导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大面积流行成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种子带毒率大幅度提高,毒源变异及累积过高,对品种的选择压力增大,致使大多数品种丧失或部分丧失抗病性;气候变化异常,早春干旱少雨,有利于介体蚜虫的繁衍生栖,为病害的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给病毒及介体提供了周年不断的寄主及栖息场所。这些都加剧了植物病害的流行。   项目首次组建了玉米矮花叶病预测模型,提出了一整套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对总共3693份玉米品种(系)材料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从中筛选出获白、黄早四等20个自交系和农大108、唐抗5号等71份杂交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抗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