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鱼类养殖优化结构模式研究
池塘条件试验点系1996年在低洼盐碱地挖的鱼池。鱼池一般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4.05--7.95亩,池深2--4m,保水深度1.5--2.0m。试验期间,池水透明度17--55cm,pH值8.0--9.0,总碱度3.5--7.0mmol/L,总硬度5--15mmol/L,矿化度为1.3--3.0g/L,属微咸水。鱼池水源以地下渗水为主,引水为辅,土壤质地以粉砂壤土为主。
合理放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池塘主养与混养品种比例及放养量,使成鱼养殖实现可控规格和产品适销对路,而鱼苗、鱼种生产则靠专塘培育和成鱼塘套养来解决大规格鱼种来源问题。放养时间多为3月下旬,少数塘在秋末或冬初放养。放养前半月用生石灰(50--200kg/亩)清塘,鱼种均经3%--5%食盐水浸洗消毒入池。
饲养管理。①投饵:试验塘所用的配合颗粒饲料及添加剂均自备原料,由饲料加工厂代加工而成。饲料粗蛋白含量一般是:鲤、鲫鱼30%左右;草、鲂鱼25%左右;罗非鱼、淡水白鲳20%左右。投喂时,根据池中放养吃食鱼类重量和鱼类每月生长情况,推算不同时期池塘载鱼量,确定每天计划投喂量,然后再按季节、水温、天气和鱼类摄食等情况,确定每天的实际投喂量。投喂方法采用定点声响手撒法。日投喂3--4次,每次掌握“慢----快----慢”节律和“八成饱”的原则。饲草投在池塘一角或特设的食场内。②水质调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试验塘除采用注新水和机械增氧等措施外,每隔10--2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乳,每次每亩用生石灰20--25kg,以净化水质,调节pH值;③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鱼种下塘前严格进行鱼体消毒;6--9月高温季节,定期用生石灰、氯杀灵、亚氯酸钠、敌百虫等交替进行食场或池水消毒;每月投喂抗生素或磺胺类药饵6天。平时加强巡塘,建立池塘管理日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预防措施得当,试验期间没有因鱼病而造成大批鱼类死亡。
结果。1997年验收11个塘,总水面55.3亩,结果平均每亩毛产623.6kg,净产552.9kg,商品率77.6%--100%:1998年,验收14个塘,总水面78.9亩,结果平均每亩毛产587kg,净产489kg,商品率65%--100%;1999年,验收14个塘,总水面61.5亩,结果平均每亩毛产783.7kg,净产636.2kg,商品率70%以上。
不同模式鱼种放养量与成鱼产量的关系。鲤鱼生长速度较快(4.4--4.8g/平方米?d),产量较高(620.8--672.5kg/亩);主养鲢鱼时(70.6g/1.4尾?平方米),平均生长速度较慢(2.4g/平方米?d);用尾重175g左右的一龄草鱼种和尾重30--50g的鲂鱼种作为主体混养鱼时,其中草鱼的适宜放养量为50--100g/平方米,若以投喂精料为主,辅以饲草,通过精心管理,每亩产草鱼可达400kg以上。
放养鱼种规格与出塘成鱼规格的关系。从1997、1998年试验塘的鱼种放养与成鱼出塘规格对比看出,放养平均尾重200--30%的草鱼种,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尾日增重5.6--7.0g,在混养条件下,尾重50g左右的鲢鱼和鲫鱼种,生长速度比其它鱼慢,平均每尾日增重1.2--1.3g。当然,这与环境条件、搭配比例等诸多因素有关。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一个养殖周期内,能使出塘成鱼规格达到市场需求标准,各主体鱼的适宜放养规格分别为:鲤鱼平均尾重100--150g,草鱼种平均尾重175g左右,鲢鱼种则为150--200kg,罗非鱼、淡水白鲳为100--150g,鲫鱼种不宜低于50g。
不同养鱼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养鱼模式其投入产出情况各异,经济效益高低有别。1997年,主养鲤鱼塘投入较高(3924.6元/亩);主养鲢鱼塘较低(1264元/亩)。盈利以主养淡水白鲳塘较高(3347.5元/亩);主养鲢鱼塘较低(980.92元/亩)。1998年,投入较高的仍是主养鲤鱼塘(3219.6元/亩),较低的仍是主养鲢鱼塘(2452元/亩)。盈利较高的是主养草鱼塘(1582.3元/亩),其次为主养鲫鱼塘(1433.5元/亩),盈利较低的是主养鲢鱼塘(506元/亩)。
小结。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盐碱化的硫酸盐氯化物混合及碳酸盐水型条件下,当含盐量小于5g/kg以下时,常规鱼类都能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只要采用科学放养,强化管理,同样可以获得较高产量。生产实践再次证明,投放鱼种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从养殖效果看,池塘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尾重100kg以上的较好。解决大规格鱼种来源问题,一靠专塘培育,二靠成鱼塘套养,鱼种自给率达到70%以上。另外,通过几年试验发现,在夏秋高温季节,对主养鲤鱼或草鱼的高产塘,要注意更换池水,先排出老水的1/3,然后再加入新水。每隔15--20天,要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乳(20--25kg/亩),这不仅能提高池水的pH值,而且能使水中悬浮物质凝聚沉淀,增加透明度,提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进而增加水中溶解氧。
鉴于低洼盐碱地鱼池以地下潜水补给为主,春季正值农闲时期,农业用水量很少,地下水位高,池水较深,水质清瘦,水温回升慢,初春不宜直接投放鱼种,应采取浅水育肥或适当推迟(3月中下旬)的放养技术,加强水质管理尤为必要。
盐碱地池塘养鱼在合理的放养前提下,以草鱼为主,投放平均尾重200--300g的草鱼种,其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尾日增重5--7g,饲养6--7个月,个体可达1000g以上;以鲤鱼为主,投放平均尾重50--100g的鲤鱼种,饲养7个月,个体可达800g以上;鲢、鳙鱼无论主养还是配养,其适宜放养规格为尾重150--200g,饲养6--7个月,出培成鱼规格可达1000g以上;主养罗非鱼或淡水白鲳,投放平均尾重100--150g鱼种,饲养130天左右,罗非鱼出塘规格达500--700g,淡水白鲳出塘规格为700--1000g。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200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