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农业部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
  本网讯:为了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规划》把2004?2007年作为一期项目,2008-2010年作为二期项目。到2007年末,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元、扩大农民就业330万人的目标。   《规划》将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6大项目。   优质专用良种繁育项目按照9个优势产业带的区域特性,从优质专用品种需求出发,依托育种能力强的科研单位,统筹布局建设4种粮食作物原原种基地,配套完善小麦、常规稻和大豆原种及良种扩繁基地;同时,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围绕新品种开发与应用,建设以研发新品种应用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和配套集成技术普及的应用,努力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同时,为确保标准粮田基础地力和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善能力,配套安排了粮田质量检测网及配肥设施。   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按照技术与装备相对应的原则,以亩均降低生产成本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降低粮食霉烂损失1?2个百分点为目标,按照标准粮田的技术措施要求和工程量出发,提出了标准粮田建设需装备的大型动力机械及配套机具购置数量。   病虫害防控项目按照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起飞、不扩散的目标,从粮食主产区全面达到预警测报、应急防治、综合防控的整体能力建设入手,安排了区域病虫害监控网、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及隔离试种场、主要病虫害应急防治站和区域性农药质量监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安排了相关技术创新中心项目。   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按照招标引资、择优选建、扶优扶强的原则,分品种提出了重点扶持的粮食精深加工领域和产业布局。   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参照中部主产省区五类项目建设标准,按照西北、西南地区的不同特点,从重点完善区内良种育繁体系,加强基本粮田建设,改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技术集成创新等环节入手,整体设计了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   规划注重了各项目间的相互联系和互为支撑的作用,从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能力建设出发,通过系统设计、配套建设,共同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项目注重结合工程建设,对具体技术路线和配套措施进行了描述,体现了“工程实化、技术物化、措施细化”的要求,赋予硬件建设所必备的技术内核,以确保项目建设全面支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作者: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