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印度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2003年全国人口已达10.69亿,其中农业人口约占73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印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1947年独立后,印度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从粮食生产、流通、供给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   (一)推行“绿色革命”战略   “绿色革命”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采用高产优良品种、扩大灌溉面积以及发展农业机械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通过实施“绿色革命”战略,印度的粮食产量在1965-1970年的5年里增加了50%,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基本解决了印度长期以来的粮食短缺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   为了防止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破坏农业资源,同时又能够实现粮食高产,印度政府在农业中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在产量、抗虫性等方面的性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一是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保护。印度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例如通过选用根系深且分叉多的粮食品种、将坡地改为梯田、在土地边缘建立防护林带等方法来更好地保持水土;在肥料选用上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等。二是积极改造低劣的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例如在干旱地区实施辅助计划(DPAP),开发干旱地区的土地、水、家畜和人力资源,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兴建水利灌溉设施,造林植草,改善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状况。通过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将低劣的土地转化为耕地资源。   二、粮食流通体制和储备制度   (一)多主体参与的粮食流通体制   在印度的粮食流通领域中,国家和私人都是参与主体。在粮食收获前一个月,国家粮食及居民用品供应部下设的印度粮食公司制定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然后根据市场行情和粮食质量,确定一个不低于最低保护价的收购价格,并按这个价格从农民手中购买部分粮食,随后按收购价加上装卸费用等拨给米厂。经米厂加工后,一部分用于仓库储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储备和供给公价粮店按公价出售,一部分按市场价卖给私人零售商。私人收购与政府收购同时进行,收购价格按市场行情和粮食质量确定,政府不直接干预收购价,但是为了防止私人经营者投机和扰乱粮食市场秩序,政府对私人参与粮食流通做了很多限制。例如限制私人收购的数量,限制银行向私人粮商贷款,限制私人粮商外运粮食的数量等。   (二)粮食储备制度   印度的粮食储备主要由经营库存和缓冲库存两部分组成。库存的主要品种是小麦和大米。经营库存主要用来满足公价粮的销售,由印度粮食公司和邦粮食及居民用品供应部负责,粮权分别属于中央和邦政府的经营机构,其库存量按规定应能维持3-8个月的销售量。缓冲库存则全部由印度粮食公司负责,粮权属于中央,其库存量随着国内粮食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印度除了建立自己的粮食储备外,还参加了东南亚地区区域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联合储备。尽管区域性联合储备量仅5万吨,只占印度本国粮食消费量极小的比例,但这种借助区域性力量增加粮食储备的做法,节约了国内储备成本,并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所需粮食的措施   印度国民的购买力较低。为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够获得粮食,除了大力发展经济之外,印度建立了有目标的粮食公共分配系统(Targeted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简称TPDS系统)。该系统规定:一是各邦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用以鉴别居民的收入水平,给贫困居民发放特殊证明。在贫困线以下的每个家庭每月能获得10公斤免费粮食,还可以按照中央定价一半的价格,购买10公斤粮食。二是中央根据各邦贫困人口的数量,确定分配给各邦的粮食数量,并规定,除了用于贫困人口的粮食外,其他粮食必须严格按照公价出售。三是建立一个监督和报告TPDS实施情况的机构,保证该系统有效运行。                                   (农业部发展规划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