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粮价上扬
近来,上扬的粮价犹如一股劲风,吹皱了平静已久的粮食“海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粮价上扬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连续两次较大幅度地提高粮价,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增产。但由于那两次粮食提价没有区分品种、质量,幅度过猛,因而,9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粮价低迷,进而导致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下滑。为保护粮农利益,国有粮食企业不得不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导致国家粮库储存超量,储粮费用增加,国家财政包袱加重。粮食的长期积压滞销,又使部分粮食陈化,品质降低。
冷静思之,这次粮价上涨是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奏效,有效促进了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时,此次粮价上涨也是粮价长期低迷的合理回归,基本上达到了粮食价格和价值的统一。
这次粮价上扬会给粮食产业特别是主产区粮食产业注入一定的发展动力。粮价走出低谷、稳步回升,必然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从而有力推动粮食产业兴旺发展。
当然,在冷静分析这次粮价上扬的合理性、积极性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另一方面的信息,即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降之后,国家粮食库存量也在大幅度减少,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将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同时,我国粮食供求中也隐伏着风险: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1.5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数量的40%;作为粮食生产命脉的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222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数的25%。另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这些对于粮食生产和供给都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与此相对照,我国由于以下因素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每年人口增长1000多万;城市化率年均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食物结构改善,消耗的动物蛋白食品数量增加;农业粮食结构将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还将扩大。综合以上方面因素,预计我国中长期的粮食供求关系是偏紧的。所以,在“冷眼看市场”的同时,还要“热心保安全”,即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安全在内的国家粮食安全。
(谷物)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