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车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
具有适应我国农村道路运输需要,适合农民购买力水平等特点的农用车面世20多年来,经历了起步摸索、高速发展阶段后,1996年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1999年农用车产量达到最高峰320万辆。但从2000年开始,农用车市场逐年萎缩,致使农用车产量出现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可支配现金减少,农民购买力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用车市场的需求量在减少。
二是产品数量基数大,产品单一、结构雷同,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使农用车难以形成持续消费热点。
三是生产和使用成本增加。原材料的大幅涨价造成了生产企业成本的提高,而燃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使农民的用车成本加大,使市场出现了观望气氛。
四是农用车使用环境趋紧。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文件,规定按发动机型号?穴缸数?雪收取四轮农用车养路费后,四轮车缴纳的养路费实际上已高于类似配置的载货汽车产品,但在使用范围和通行路线上却受到不能载客、不能进城和不能上高速公路等诸多限制,使部分农户转而购买载货汽车或拖拉机变型运输机。
五是市场不规范,对同一市场上相同用途的产品消费政策规定不一,或对同类产品虽有统一规定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造成不公平竞争状态等,消费政策的差异已经给农用车的市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六是农用车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
七是轻型载货汽车的替代作用日渐增强。
(王文思)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