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加工能力急剧扩张
目前中国大豆全国加工能力已高达5000万吨,实际年加工量却仅有2200万吨左右,呈严重过剩之态;同时,国内整个大豆压榨行业的新建和扩建动作一直没有中断过,国内压榨业产能过剩问题未来将进一步突出。天琪期货网7月4日援引经济日报文章,对国内大豆加工能力急剧扩张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如下。
中国加入WTO一年多后,大豆问题依然敏感。这段时间,大豆加工能力扩张过快的话题,更是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分析的题材,但采访中又有不少人认为话题太敏感而不愿多说。有消息透露,国务院研究室已派专人深入到大豆主产区、加工企业和市场进行调研,为国家调整出台新的大豆政策提供依据。
价格畸高问题出在供给一切还得从价格说起。
2002年来,中国的豆价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后步入“牛市”。期货市场上,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自去年3月15日推出的黄大豆1号(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合约价格从去年3月15日推出时的2100元/吨攀升到2003年4月的2900元/吨,呈持续坚挺之态。近期,因进口大豆大量到港及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回落,合约价格才有所盘跌。现货方面,从去年新豆上市到现在,国产大豆价格从开秤的0.92元/斤,一路上涨至目前的1.30元/斤,豆农也一扫多年来因豆价低迷而紧锁的眉头,个个笑逐颜开。
豆价的持续走高,让以榨油为主的大豆加工企业难以承受。河北天益粮油有限公司是一个日加工能力500吨的小型油脂加工厂,电话里,该公司总经理何振雨告诉记者,由于豆子不足,年后他们的厂子只开工了不到一个月。近年来,由于大豆加工能力扩张较快,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大豆。天益粮油在业内属中小企业,进口一两万吨的钱还拿得出,但要进一船(5万吨)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多从沿海的大型大豆进口商手中转接一点豆子,现在人家不给了。
为缓解加工企业原料紧缺、平抑过高的豆价,有人提出,应该大量进口。对此,国内外有些机构预测,2003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在1500万?1850万吨之间。
对于这种预测,业内有人质疑:中国目前大豆供应充足,不再需要如此大量的进口。质疑者的理由是去年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国产大豆获得了历史性增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为1690万吨,而在东北大豆主产区进行过实地调研,并对黄淮海主产区产量逐省核对过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夏友富教授认为,如果考虑到计划外的统计和东北广泛存在“黑地”的情况,去年中国大豆总产量应为1870万吨。除去大约800万吨的食用大豆,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应该在1000万吨左右。
受豆价上扬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成功的刺激,2003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前期受到旱灾影响,但估计主产区的大豆产量不会低于去年。据海关统计,2003年1?5月份,中国进口了766万吨大豆,同比增长168.5%,预计6月份进口量在220万?230万吨。如果再考虑到上年结转过来的410万吨期初库存,以及2003年1-5月份进口豆油37.8万吨的情况,目前中国的大豆供给是充足的,甚至已经出现阶段性过剩。
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大的供给量下,为何还出现了原料短缺?难道是大豆需求迅猛增长了吗?
豆价的持续走高,让以榨油为主的大豆加工企业难以承受。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原料缺乏,2003年绝大多数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可能停产或半停产。
大豆需求到底有多大
大豆消费需求主要由食用大豆、豆粕和豆油需求构成。美国相关机构对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预测依据是,2003年中国大豆、豆粕和豆油的需求将分别增长20%、24%和38%;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认为,2003年中国大豆、豆粕和豆油需求增长率分别为25.5%、7.4%和48.9%;夏友富教授则判断,尽管食用大豆需求稳定增长,但豆粕和豆油需求低迷,全年大豆市场的实际需求增长有限。
豆制品业是国产食用大豆的消耗大户,年消耗量为700万--800万吨,年均增速5%--6%。由于萨斯疫情的影响,人们增加了植物蛋白消费,预计2003年消费量可达775万吨。
受油菜籽、棕榈油、花生油等替代品竞争的影响,豆油需求增长有限。同时由于国内豆油价格方面在国际上并没有竞争优势,出口前途也不大。因此,2003年豆油总需求将达434万吨,增长5.1%。
豆粕是拉动大豆需求增长的主力,但是2003年其需求缺乏大幅上升的动力。夏教授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中国对豆粕需求年均增加120万吨,由于国内供给不足,豆粕进口激增,1996年?1998年均进口312万吨。然而,由于豆粕进口量失控,又使得豆粕市场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
目前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已进入平稳甚至低速增长时期,2003年豆粕的国内总需求加上出口,预计约为1652万吨,增长2.4%。夏友富教授说,他再怎么算,大豆实际需求都没有美国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那么多。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业内认为大豆原料缺乏呢?难道是大豆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引发的结果?
加工能力过剩知多少
尽管对具体数据有分歧,尽管有人觉得谈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大豆压榨能力过剩是业界不争的事实。
据北京世华期货研究中心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福建、广东、四川以及江浙沪等大豆加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的粗略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日压榨能力在千吨以上的油脂加工厂49家,日加工能力达8.6万吨,年加工能力2586万吨。如果加上中小型加工厂,目前国内每天的大豆加工能力已达12.7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3810万吨,而2001年实际的加工能力为2100万--2200万吨。
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企业的国内大型大豆加工集团老总认为,中国大豆加工能力在4500万吨,而实际需求只有2300万吨。
河北天益油脂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振雨判断,中国大豆加工能力至少有5700万吨。
中国目前最大的大豆加工企业----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宣生说,如果有大豆油脂厂就算加工能力的话,那5000万吨肯定打不住,但能季节性开工的也就3000万吨,能常年开工的顶多也就2000多万吨。据悉,能常年开工的都是那些担负市场主供应的大厂。
夏友富教授认为,去年中国大豆加工能力为5000万吨,而年实际加工需求仅为2200万吨。
中国农业大学的何秀荣教授估计,目前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约有近1/3过剩;中国科学院的刘爱民博士认为过剩的加工能力至少达到一半。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200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