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麦品质改良呈现新趋势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和利马格兰产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1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遗传育种、农学生理、谷物化学、产后加工与面粉企业的国际大聚会,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小麦产业现状与趋势、新技术与新产品、加工品质的遗传和谷物化学基础及品种改良等,以品质分子改良为主题的小麦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这次学术研讨会反映了国际小麦品质改良的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改良加工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多样化的食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小麦出口国还是中国和印度等小麦主产国,都十分重视小麦加工品质改良。面粉行业十分强调商品粮的品质及其稳定性。
第二,小麦品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接近成熟,目前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降低成本,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品质改良速度。
第三,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近红外分析仪、单籽粒硬度仪和微量和面仪等已广泛用于品质检测,面条和馒头等东方食品的评价方法日趋标准化。
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改良小麦品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品种、栽培管理、谷物化学、加工技术、粮食分级贮运及面粉食品业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小麦产业化和增加附加值的保证。在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农业部948项目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取得了重要进展,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一是中国农科院等采用生化和分子检测与常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层次明确了影响中国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育种方法。中国科学院等在高低分子量亚基的基因克隆及外源有益基因的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二是我国育成了一批加工品质优良、产量潜力高的小麦品种,如济麦19、豫麦34、宁麦9号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品种多而杂、种植规模小、现有标准落后及小麦混收混存等问题而严重制约了商品小麦品质的提高。三是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小麦品质研究队伍,这批青年科学家不仅业务素质高,成果显著,而且大多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国际交往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小麦品质研究的中坚力量。(作者:孙鲁威)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