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防治技术国内外新进展
蝗虫是世界性大害虫,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途径替代化学农药防治。200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上,各国蝗虫防治专家纷纷展示了在蝗虫防治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主要集中于生物防治技术和信息技术。
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蝗灾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的资助下,研究出了“以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为主的飞蝗可持续治理对策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并在我国主要飞蝗发生区进行了示范应用。该项技术体系是以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蝗虫种群中的流行规律等理论为基础,研制出适合我国不同飞蝗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稀树草原蝗区)中的蝗灾持续治理对策和技术体系。通过试验表明,在一定规模条件下,其完全可替代化学防治。不仅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蝗害的发生频率。同时证明,蝗虫微孢子虫是化学农药防治间接替代技术,如果使用适当,不但可以降低当年虫口密度,而且可以造成蝗虫种群中的疾病长期流行,具有持续治理效果。我国已累积示范应用近1000万亩,并在哈萨克斯坦、苏丹等国开展了小规模的示范实验,得到了这些国家同行的认可。
绿僵菌是近几年开发的蝗虫生物防治制剂,有多个品系,如英国研制的产品和澳大利亚研制的产品等。澳大利亚筛选出了产孢量高、对蝗虫的致病性强的新品系,现已商品化大量生产。自2000年以来,每年在澳大利亚防治蝗虫近25000公顷,主要用于近水源的地区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农场、牧场地区,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不受化学农药的污染。我国重庆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也在开发绿僵菌制剂,近年来在蝗虫防治上进行了试验示范。
信息技术
由于蝗虫多发生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对其种群动态和发生区的监测技术一直是困扰各国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正在为发生动态的监测和预报提供新的手段。澳大利亚开发出了蝗虫预测决策信息支持系统,主要解决了蝗虫可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问题,之后由人到实地调查,确定是否有蝗虫发生,发生程度如何,是否需要防治等,从而提高了效率。
全国农技中心与中国农大,联合开发的我国蝗灾防治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具备较强的数据管理功能,如蝗区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查询、计算与分析,指挥防治,应急预警,为实现我国蝗灾的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此外,很多国家,如毛里塔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也都在积极开发蝗虫防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来源:中国三峡农业科技网 (200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