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到10日,伴随着河南大部分地区迎来的一次降雨过程,加之前期灌溉,全省小麦旱情基本得以解除。为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雨后麦田管理,5月10日上午,院推广处组织小麦中心季书勤研究员、植保所宋玉立研究员等专家冒雨赶赴郑州北郊的花园口乡,实地查看小麦长势。专家们经过认真会商后认为:这次降水对于缓解旱情,增加小麦灌浆的速度和强度,提高小麦千粒重,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都十分有益。但此次降雨过程对小麦生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出现雨后猛晴天气,容易导致小麦青枯,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同时小麦赤霉病、叶枯病也有加重发生的可能,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专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雨后,及时进行小麦的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小麦青枯病的发生。具体方法是:
1、杀虫剂、杀菌剂混合喷洒。防治小麦病害可用12.5%烯唑醇20克,或者20%的三唑酮乳油50—80毫升加水40—50公斤喷雾。对于小麦赤霉病、叶枯病等叶部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效。防治小麦蚜虫可把长效杀虫剂与速效杀虫剂结合使用,长效杀虫剂如10%吡虫啉每亩10—20克,速效杀虫剂如5%高效氯氰乳油等菊酯类药剂每亩30毫升兑水喷雾,病虫严重发生连续喷洒2—3次。
2、叶面追肥。叶面追肥不仅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
3、叶片发黄的缺肥麦田每亩可喷洒1%—3%的尿素溶液50公斤,叶片颜色浓绿、施用氮肥过多的地块可喷洒0.2%—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磷钾,也可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如“麦健”,促进茎叶中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转移,提高千粒重。为了简化操作,可与其他田管措施结合进行。如和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加水50kg配成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可起到同时防病、治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效果。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
季书勤研究员和宋玉立研究员就雨后小麦管理技术措施接受了河南卫视记者的采访,并于5月10日在《河南新闻联播》节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