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9月6日,第05版:河南新闻
泌阳县焦竹园村的新鲜事:
葡萄“减产” 农户增收
本报记者张海涛
“真没想到,葡萄减产了,俺们的收入却提高了!”9月5日,站在果实累累的葡萄园里,泌阳县焦竹园村村支书张铮高兴地对记者说。
焦竹园村属浅山丘陵地带,是个省级贫困村。村里以前只种传统的粮食作物,去年才和葡萄结缘。
“俺村能发展葡萄种植,多亏了省农科院的大力帮助。”张铮介绍,前年省农科院黎世民同志到焦竹园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充分发挥农科院的科技优势,积极帮助该村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去年村里建立了100多亩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这些葡萄原本亩产可达8000斤,我们指导村民剪去部分花果,主动把产量降到了2000斤。”国家葡萄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水果研究室主任王鹏告诉记者,采用这种“疏花疏果”技术,葡萄产量降低了,品质却能大幅提升。
如今,通过主动减产的办法种出的葡萄香味浓郁,一些酒店、超市纷纷提前订购,一斤售价达到几十元,远高于普通葡萄,亩均效益有两三万元。今年又有几户农民加入了葡萄种植的行列,村里还准备建葡萄酒堡和保鲜冷库。
“过去种粮食,只知道打得越多越好,一开始还真想不通这个理儿。”村民葛玉真说,在省里专家的指导下,葡萄基地使用的各种先进科技手段让村民们大开眼界。除了控制产量,基地还采用“三隔离”的方法:上面搭建避雨棚,中间果实套袋,下面采用地膜覆盖。
据王鹏介绍,我省豫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本不太适合葡萄种植,但运用这些国内一流的栽培管理新技术后,不仅保证了葡萄健康生长,还能大大减少病虫害。焦竹园村葡萄基地的葡萄很少使用农药,基本实现了绿色环保种植。
这已不是焦竹园村村民首次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了,去年小麦遭遇旱情,但有农科院专家的科技指导,焦竹园村的小麦亩产反倒提高了不少。黎世民告诉记者,现在村民见到他常常感叹:看来不相信科技还真不行!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