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保护技术及规划方法的革新
综观基本农田保护概况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数据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本农田保护技术及规划方法必须革新是目前制定宏观指导作用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人口预测,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是进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键和重点之一。进行人口预测必须综合考虑很多因素:①城市化的进展阶段;②人口的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变化;③基本农田保护主要面向城市需求;④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因此,必须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得出可靠的人口数字。
二、大力推广GIS技术,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如果土地保护率太高,阻碍城市的空间发展和正常的用地需求,不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但土地保护率太低,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在总体上确保保护率大于80%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同时做好利益的协调和处理,基本农田保护与规划,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及周围人群的利益(土地利用不当.将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对周围人群产生不良影响),而这些利益之间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矛盾很大,因此,需要搞好协调工作,规划人员、土地管理人员、行政官员、群众代表共同协商的作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要求手段更新,方法创新,以保证高效的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最有利的工具,利用GIS技术能够实现规划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奠定地籍管理的基础。但是,由于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一方法应用不太普遍,从而造成手段陈旧,科学性不高,因此,要大力推广GIS技术。
三、科学评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并有一定的风险系数
区域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应以笼统的平均单产和笼统的平均复种指数等概算数字,来求其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因为笼统的概算的主观任意性较强,只有在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农田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相统一的概念。同时粮棉的保证率方面必须有一个风险系数,这是持续经济的计划保证。因为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每年春旱夏涝。据统计,我国每年受灾面积6~7亿亩,成灾面积2~3亿亩,其中旱灾面积70%(多为低产田),涝灾面积30%。由于我国是一个多熟制农业国家,灾后可以复种生长期较短的作物,特别是一些亚热带地区,一般减产100亿公斤,重者减产300亿公斤。
四、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与保护等级的评价方法
早期的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工作中,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大多采用耕地需求量法,这种以“需求定供给”的方法,从目前形势看已不符合“供给决定需求”的耕地利用方式。在全国范围现状耕地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情况下,各地区只能按供给能力确定耕地保护数量,东部与中部耕地连片、质量较高、农产品自给有余可调出的省(区)更应如此。否则以中国土地养活中国人,做到粮食自给就难以实现。另外,我国现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耕地评价体系和地力分等定级标准,使得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没有硬性的指标依据。在今后的规划和划定工作中,分级保护的重要农地与名特优产品基地必须具有以下特性:自然条件好,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历史产量高。只有自然条件优和农田基础设施良好(主为田间道路、田间排水、灌溉体系等综合评价结果)及农产品产量较高(生产历史评价高)的土地才能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复垦还耕潜力大的地区,可以划定基本农田替补区,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复垦,增加耕地的供给总量。
五、加强基本农田监测系统及技术研究
基本农田监测应当包括面积监测、质量监测、宏观生态监测与农田建设监测等,监测手段有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点取样测试技术等,具体技术因监测性质要求而定。因此,应当有一个监测信息系统,随时获得有关信息,为农田保护决策服务。基本农田保护技术模式是规范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操作的重要参照系,其研究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水平。90年代初,美国夏威夷州开展的基于GIS农田土地质量评价与立地分析(LES A);加拿大GUELPH大学提出的农田评价GUELPH模型,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于农田保护上的实例。因此,我国农田保护的技术方向也将是以GIS进行农田数据分析、处理为核心,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技术辅助农田数据采集和监测农田利用以及农田管理专家系统(E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作为农田保护操作的智能支持。“ 5s”一体化的技术模式发展,伴随数据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可持续性将更有保障。
随着农田保护进程推进,今后基本农田保护必将被各国所重视。理论上,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概念及原理将被总结和提炼。技术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以GIS进行基本农田数据分析、处理为基础,以各类专业决策模型为核心,并与遥感(RS)、专家系统(E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结合作为基本农田保护操作的智能支持,从而实现基本农田划定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科学化。这是基本农田保护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2004-06-30)